
(1).作官的道路。 汉 桓宽 《盐铁论·除狭》:“今吏道壅而不选,富者以财贾官,勇者以死射功。”《汉书·食货志下》:“有司请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錮免减罪……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秏废。”
(2).为政之道。《旧唐书·姚崇传》:“ 崇 独当重任,明於吏道,断割不滞。” 宋 陆游 《曾文清公墓志铭》:“公尝决疑狱, 徐公 谢曰:‘始徒谓君儒者,乃精吏道如是邪!’”《水浒传》第十八回:“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
“吏道”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历史文献和语境可作如下详细解释:
指古代官员选拔、晋升的途径或规则。汉代桓宽在《盐铁论·除狭》中提到“今吏道壅而不选,富者以财贾官,勇者以死射功”, 说明当时吏道被财富和武力垄断,正常选拔机制受阻。《汉书·食货志》也指出“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秏废”, 强调若官员选拔途径混乱,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这一含义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中的现实问题。
指官员处理政务的原则与方法。唐代名相姚崇因“明於吏道,断割不滞” 被称颂,体现其精通行政事务且决策果断。张华《答何劭诗》中“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 则从侧面描述了为政者的压力与束缚。此含义强调官员需具备的治理能力和道德操守。
“吏”本义指旧时官员(),而“道”在此指途径或方法,组合后形成复合词。古人重视“吏道”的规范性,既包含制度层面的选拔标准,也涉及个人执政能力的修养,是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
吏道是一个汉语词汇,它由两个字组成:吏和道。吏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力,笔画数为五画;道字的拆分部首是辶,笔画数为12画。
吏道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喩於邦,君子所不可及也;於德行,於言辞,於吏事,於敬之事,君子所不可不及也。”这句话中的“吏事”就指的是行政管理、官吏的职责和业务。
在繁体字中,吏道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吏字的写法经过演变,有一些变体,例如:“壴”、“甪”、“立”等。
以下是关于吏道的例句:
1. 他秉持了一条清廉的吏道,一直以来深受民众的信任。
2. 她对吏道极为重视,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行政纪律。
吏学、吏治、吏部、吏事、吏员、吏治体制、吏治化
官道、官员、行政管理、行政职责
民间、非官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