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律的意思、暮律的详细解释
暮律的解释
古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应,暮律谓一年之末,多指冬季。 唐 李峤 《槐》诗:“暮律移寒火,春6*宫长旧栽。” 唐 苏味道 《咏霜》:“金祇暮律尽,玉女暝气归。” 唐 刘长卿 《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诗:“一雁飞 吴 天,羈人伤暮律。”
词语分解
- 暮的解释 暮 ù 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日暮。暮气。暮色。日暮途穷。暮鼓晨钟。 晚,将尽:暮春。暮年。暮节。暮齿(晚年)。 晨朝 笔画数:; 部首:日; 笔顺编号:
- 律的解释 律 ǜ 法则,规章:纪律。法律。定律。规律。清规戒律。律师。 约束:律己。 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称“律”;成偶数的六个管称“吕”,后来“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旧诗的一种体裁:律诗。 姓。 笔画数:; 部首:彳;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暮律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暮律"是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和引申义两方面理解:
-
字面本义:
- 暮: 指日暮、傍晚,引申为时间上的晚期、末尾阶段。如“暮年”(晚年)、“岁暮”(年末)。
- 律: 本指音律、乐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人将十二音律(黄钟、大吕等)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相配应,以律管中葭灰飞动来测定节气变化(即“候气法”)。因此,“律”在此引申指时节、节令、季节。
- 合义: “暮律”字面意思即指季节的末尾、岁末之时。特指冬季的末尾,即残冬、冬末。此时阳气渐生,但寒意犹存,万物凋零待苏。
-
引申义与文化意象:
- 凋零、萧瑟的时节: 由于指代冬季末尾,常用来描绘万物凋敝、景象萧瑟、寒气未消的自然景象和氛围。例如:“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唐·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
- 时间流逝、年岁将尽: 带有一种时光流逝、一年将尽的感伤意味。例如:“岁将暮律,日即崦嵫。”(形容岁月将尽)。
- 文学修辞: 在诗词歌赋中,“暮律”常作为残冬、岁末的雅称或代称,营造一种特定的时间感和意境。
“暮律”是一个古雅且富有意境的词汇,主要表示季节的末尾,尤其指冬季的末尾(残冬)。它蕴含着时节更替、万物凋零、年光将尽的意象,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萧瑟的冬末景象或抒发时光流逝之感。
参考来源:
- 释义核心依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该词条明确解释为“古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应,暮律谓一年之末”。
- 文化背景及用例参考《全唐诗》(中华书局)中相关诗句及古代历法、乐律知识(如《礼记·月令》、《后汉书·律历志》)。
- 现代汉语释义参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暮”、“律”的解析及引申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暮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季节与时间的指代
根据和,“暮律”源自古代将十二律吕与十二月相对应的传统。其中“暮”表示末尾,“律”对应月份,因此“暮律”常指一年之末,尤其是冬季。例如:
- 唐代李峤《槐》诗:“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此处“暮律”指冬季结束、春季将临的时节变化。
二、引申含义
- 比喻衰落或萧瑟
部分文献(如)提到“暮律”可比喻事物由盛转衰的状态,类似“夕阳下奏乐”的意象,暗含没落、衰微之意。但此用法较少见于经典文献,可能属特定语境下的引申。
补充说明
- 使用场景:该词主要用于古代诗文,现代汉语已不常见。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时间还是比喻义。
- 权威性差异:季节指向的释义在权威典籍(如汉典、辞海)及唐诗中高频出现,而比喻义仅见于个别来源,建议优先采用前者。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全唐诗》或古代乐律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班主宝寘坝子摽说不相违背蔡襄颤颤微微抽肠慈良簇蚕顶颡法家拂士分佃富国彊兵扶轮鲋蛰之穴孤塞故衣海沟酼鷄海圻荒耗黄同纸徽金简傲绝俗将本求财荐飨颊适精谛就抚疚疾罝维陵溪旄端明德惟馨鸥梦陪列蓬鬓辟寒钗捊取剖散噗噜噜樵汉穷正旗学绕梁乳茄神汉神仙不是凡人作设施是非不分树倒猢狲散顺令宿忿速戾台隶温韭五辛无訾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