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暮景桑榆的意思、暮景桑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暮景桑榆的解释

日暮时,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垂老之年。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见《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桑榆之阴不居” 唐 李善 注。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四折:“人都道我暮景桑榆,合有些峥嶸气象。可正是乐极悲生,今日个泰来否往。” 明 徐霖 《绣襦记·驰驿认丞》:“七十为官,七十为官,暮景桑榆汗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暮景桑榆”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比喻人的晚年时光。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暮景桑榆”由“暮景”和“桑榆”两部分组成:

  1. 暮景:指傍晚的景色,引申为人的晚年境况。
  2. 桑榆:字面指桑树和榆树。古人观察到日落时,夕阳余晖常照在桑树和榆树的树梢上,故“桑榆”被用来借指日落之处,进而比喻人的晚年。

二、语源分析 该成语的意象主要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文学化的表达:

  1. “桑榆”的日落意象:其核心来源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后汉书·冯异传》中的名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意指早晨失去的,傍晚补回来。后比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在另一方面有所得。)这里的“桑榆”明确指代日落时分和晚年。
  2. 文学作品的运用:后世文人广泛运用“桑榆”象征晚年。例如,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虽然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但珍惜晚年岁月,为时还不算晚。)进一步强化了“桑榆”与晚年的关联。
  3. “暮景”的融入:“暮景”本身即指黄昏景象,与“桑榆”的意象高度契合,两者结合形成“暮景桑榆”,更集中、更生动地描绘了晚年的图景。这一组合在历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逐渐凝固为固定成语。

三、引申义与用法

四、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引用来源:

  1. 《后汉书·冯异传》 - 汉典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提供典故出处)
  2. 王勃《滕王阁序》 - 古诗文网 -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提供文学运用例证)
  3.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 汉典 - 桑榆 (提供权威词典释义及书证)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现代汉语词典 (提供现代规范释义)
  5. 《古代汉语词典》 - 国学大师 - 古代汉语词典 (提供古汉语专门释义及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暮景桑榆”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及延伸解释如下:

  1. 字面与比喻义
    字面指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的黄昏景象()。比喻人到晚年的时光,或事物衰败、接近终结的阶段()。其中“桑榆”源于古人认为日落时太阳位于桑榆树间,故代指晚年。

  2. 出处与演变
    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以及南朝萧统《文选》中刘铄的诗句()。元代宫大用杂剧《范张鸡黍》用“暮景桑榆”形容老年,并延伸出“乐极生悲”的意境()。

  3. 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桑榆暮景()、风烛残年、迟暮之年(),均强调晚年或衰微阶段。
    • 反义词:如“旭日东升”,象征新生或兴盛()。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既描述自然黄昏景象(如“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时”),也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暮年的感慨()。

  5. 注意事项
    该成语存在两种常见形式:“暮景桑榆”与“桑榆暮景”,二者含义一致,属同源异序()。

别人正在浏览...

败火白绒绒芭黎笔扫千军禅锋趁食楚声出滞淹崔崔促退攩戗道君答应得计诋擿滴羞跌屑方丈够瞧的鬼啸痕都斯坦浃辰姣冶竭智尽忠静寄警卫旌招进贤星座迥彻酒局僦钱举时看长老道醴水路毙卖降门女密室派式黥配青癯趋过囷轮人色实满疏勒竖议四华搜腰包燧林锁禁天涯头管枉访危空武貔五权宪法五言长律诬治小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