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黥配的意思、黥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黥配的解释

古代刑罚名。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宋 王銍 《默记》卷上:“居民 繁用 者,迎马首连呼曰:‘亏你太尉!’ 茂实 皇恐,执诣有司,以为狂人而黥配之,其实非狂也。”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改春州为县》:“ 春州 瘴毒可畏,凡窜逐黥配者必死。”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金陵旧事下》:“ 淳熙 十一年, 溧阳 仓斗子坐盗官米,黥配而籍其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黥配”是古代中国刑罚制度中的复合刑名,由“黥”与“配”两种刑罚组成。其具体含义为:先对犯人面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刻文字或图案(即“黥刑”,又称墨刑),再将其发配至边远地区服劳役或充军(即“配刑”)。该刑罚自秦汉时期萌芽,至宋代形成定制,明清时期逐渐废除。

从词义构成看,“黥”源于《说文解字》对“墨刑在面”的记载,特指通过破坏人体肌肤施加耻辱性标记的肉刑;“配”则取自《唐律疏议》中“流配”之意,强调对罪犯的空间隔离与强制迁徙。二者结合后,既体现肉体惩罚,又包含身份贬损与社会排斥的双重功能。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宋代“黥配”多用于盗贼、军士逃亡等罪,刺字位置依罪行轻重分为“刺面”“刺耳后”等规格。如《宋史·刑法志》载:“凡应配役者,傅军籍,用重典者黥其面。”明代《大明律》进一步细化刺字尺寸与发配里程,清代雍正年间废除面上刺字,改刺手臂。

典型案例如《水浒传》所述林冲“刺配沧州”,即先受黥刑再充军服刑的文学写照。此刑罚直至1905年《大清现行刑律》颁布才正式废止,标志着古代肉刑体系的终结。

网络扩展解释

“黥配”是古代的一种复合刑罚,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1. 刑罚构成

    • 黥:指在犯人脸部或身体其他部位刺字(也称“墨刑”),留下永久性标记以示惩戒。
    • 配:即“发配”,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服劳役或充军。
  2. 历史应用
    该刑罚常见于宋代,如《默记》记载,宋真宗时期官员张茂实因被百姓当街嘲讽,将对方“黥配”治罪。另据《癸辛杂识》描述,春州(今广东阳春)因环境恶劣,成为黥配犯人的流放地,多数人难以生还。

  3. 社会作用
    兼具肉体惩罚与人格羞辱,通过刺字使罪犯身份公开化,发配则起到隔离和震慑作用,多用于重罪或政治犯。

  4. 相关成语
    与“黥”相关的词汇如“救黥医劓”(喻指修正错误)、“息黥补劓”(改过自新),均源自古代刑罚文化。

需注意,该刑罚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被废除,现代司法体系已无类似制度。以上信息综合了宋代文献记载,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刑法志》等权威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罢倦豹林谷杯衔荜门圭窦部丞卜算持异重申雠敌矗立出镇瘁志刀叉大众哲学翻枱非笑奋张隔置诟责谷入怀胎怀塼黄垆之痛恍如急暴进化论堇色谨阅濈湿秬黍酷薄龙驹凤雏隆燿伦纪冥府蜜玺耐穿疟蚊排泄屏掷切中要害秋零躯壳趣务饶假认军旗号扫清生动活泼束在高阁私眷丝履讼夺天机不可泄露巍峨卫戍畏葸不前文德辒辌卧游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