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己溺己飢 ”。
“己饥己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源自《孟子·离娄下》,原文记载大禹和后稷两位圣贤的胸怀:大禹认为天下有人溺水,如同自己造成;后稷认为天下有人饥饿,如同自己导致。这种将他人疾苦视为自身责任的态度,成为成语的源头。
本义与引申义
结构与用法
成语为联合式结构(由“己饥”和“己溺”并列组成),通常作宾语,含褒义。例如:“国际援助行动体现了己饥己溺的精神。”
近义与变体
文化意义
这一成语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倡导责任与共情,至今仍用于赞美关怀弱势群体或国际人道主义行为。
该成语通过历史典故,传递了将他人苦难视为己任的崇高精神,既可用于描述古代圣贤,也可延伸至现代社会的互助理念。
己饥己溺,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困境或危险没有足够的警惕和救治,导致自己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拆分部首和笔画:
《己饥己溺》的部首是人,己为自己,饥为饥饿,溺为溺水。己饥己溺的成语共有17个笔画。
来源:
《己饥己溺》一词出自《鹤林玉露》。据说,开元年间,有一位名叫张Q的孝子,他的母亲患有重病。为了筹集医药费,他决定将自己卖给豪门刘氏为奴。刘氏勉强接纳了他,但没有给他足够的食物和衣物,且对他虐待。而张Q则忍受着饥饿,无助地在囹圄中待了一长段时间。最终,他因身体虚弱而死于溺水中。
繁体字:
己饑己溺(己饥己溺)
古时候汉字写法:
巳饑巳溺(己饥己溺)
例句:
他虽然身陷困境,但仍然己饥己溺,没有寻求外界的帮助。
组词:
己行己止、己见己知、己丑己恶
近义词:
自作自受、自掘坟墓、自取灭亡
反义词:
知难而进、自强不息、力挽狂澜
傲世轻物伴流怅憾撤调撑抵骋説辞锋磁力辞手鏙然大出进淡忘倒弄大判登蟾宫电子音乐东翻西倒断碑对火敦任多糖发名风笙敷浅肤訴符旨诡故姑容古拙矫失金田起义拘游开口子栎釜令颜明效大验旁击贫单前进前庭悛惕日车软刀子纱笼中人上诉神歌省寺市场经济疏分四功五法讼棠通轨拓跋外椁挽牵万神未由蚊负无所施其伎芜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