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末学的意思、末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末学的解释

(1).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庄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详在於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成玄英 疏:“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汉 蔡邕 《答诏问灾异八事》:“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变异,德音恳诚,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螻蚁所能堪副。” 唐 司空曙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 宋 苏轼 《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明 杨慎 《孔明渊明》:“ 朱子 谓 孔明 之学本 申 韩 , 渊明 之学本 老 庄 。此语末学不敢议,亦不敢从。”参见“ 末学肤受 ”。

(2).指浅薄的学者。 汉 蔡邕 《刘镇南碑》:“深愍末学远本离直,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剗浮辞,芟除烦重。”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论》:“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清 黄宗羲 《戴西洮诗文题词》:“所接不过腐生末学,所读不过毛头制义。”

(3).犹后学。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闕里既已千载,深儒流於末学。” 唐 韩愈 《读墨子》:“余以为辩生於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説,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宋 苏轼 《谢应中制科启》:“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学,以辅大猷。”

(4).指非正统之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末学"是汉语中兼具名词与谦辞功能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学理层面 指浅显的学问体系或非核心的学术分支。《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源自《庄子·天道》"末学,学者之糟魄也",本义指次要学问。明代方孝孺《释统》中"秦汉以下,末学之蔽"更强调其与正统学术的对比关系。

二、语用层面 作为自谦用语,常见于学术交流场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明确其谦辞属性,多用于学者自称,如"末学后进"表达对前辈的尊敬。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敢以末学之疑,质之方家"即典型用例。

三、词源流变 该词经语义窄化发展:先秦指次要学问→汉唐衍生自谦用法→宋明固化谦辞功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标注其古今异用特征,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专用于谦称。

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词具有"肤浅的学问"和"学问浅薄者的自谦"双重释义,符合汉语词汇"一词多能"的演变规律。

网络扩展解释

“末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肤浅无本之学
    指缺乏根基的浅薄学问,常用于自我谦称或批判他人学识不足。
    例句:“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筭,轻献瞽言,伏增悚惕。”(出自《陈书·儒林传》)
    文献依据:晋代范宁在《春秋谷梁传序》中批评“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

  2. 自谦之词
    表示自己学识浅薄,类似“不才”“晚生”。
    例句:“末学渭州王景范拜见枢使大人!”

  3. 指代浅薄的学者
    用于形容学问不精或理解不透彻的人。
    文献依据:唐代刘知几《史通·惑经》提到“庸儒末学,文过饰非”。

  4. 非正统之学
    指未被主流认可的学术观点或学派。
    文献依据: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提及末学与正统儒学的区别。


二、用法与语境


三、注意事项

别人正在浏览...

嘊嘊案览暗夜柏梁篇白饧帮腔襃言把翫播名长善厂衣抽丝剥茧吹毛洗垢出芽大海捞针诋恶笃重放效繁衍敷敷贯穿融会关笺浩漭槐疎皇命回热家伎降佑监寺郊郭节鼓解暍眷忡眷识倔佹军家居摄开祭科经了了解人意良时美景恋恨连理枝邻虚马卒攀朱槛偏师庀工泼水难收侨客青蔬青芝全功尽弃沙坑儵儵讼堂枉步往劫文轨文子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