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乐器。状如博局,中开圆孔,恰容其鼓,击之以节乐。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鸟囀歌来,花浓雪聚,玉律调鐘,金錞节鼓。”《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 宋 郭茂倩 题解:“三曰大横吹部,其乐器有角、节鼓、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七种,凡二十九曲。”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诣郊坛行礼》:“次列数架,大皷,或三或五,用木穿贯,立於架座上。又有大钟,曰景钟,曰节皷。”
节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兼具礼器与乐器的双重功能,主要用于宫廷雅乐、仪仗或报时。其核心含义与特征如下:
指一种扁圆形中空的鼓,鼓身两侧蒙皮,通常悬挂于架上演奏。其名称源于“节制节奏”的功能,即通过稳定的鼓点控制乐曲的节奏与行进速度。形制上,唐代节鼓鼓面直径约一尺(约30厘米),鼓身厚度约三寸(约10厘米),以木框为体,朱漆装饰,常见于宫廷仪仗队列中(《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新唐书·仪卫志》)。
隋唐时期,节鼓被列为宫廷“雅乐八音”之一,用于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据《隋书·音乐志》记载,节鼓与柷、敔等乐器配合,标志乐章的起止,体现礼乐制度的规范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
在唐代卤簿(仪仗队)中,节鼓与金钲、铙鼓组成前导乐队,统一步伐节奏(《唐六典·卫尉寺》)。宋代城市管理沿用其制,《东京梦华录》描述汴京街巷以节鼓声传递时辰信号,实现“晨昏定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天晓诸人入市》)。
节鼓作为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象征秩序与权威。其形制、演奏规范均被纳入历代《乐志》记载,成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实证。现代研究中,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代三彩仪仗俑群可见节鼓形象,印证其仪仗功能(《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学术参考来源:
“节鼓”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主要用于调节乐曲节奏。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制特征
其外形类似博局(古代棋类游戏的棋盘),中间开有圆形孔洞,鼓体恰好嵌入其中。这种设计便于固定鼓身,击打时通过孔洞产生共鸣。
功能与用途
节鼓通过敲击产生节奏信号,常与编钟、金錞等礼乐乐器配合使用,见于宫廷礼仪、祭祀或大型庆典活动。例如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记载:“玉律调鐘,金錞节鼓”,说明其与钟、錞合奏的场景。
历史记载
宋代《东京梦华录》描述皇家仪仗时提到节鼓的排列方式,多架鼓用木架串联,立于座架上,凸显其庄重性。此外,《乐府诗集》记载其属于“大横吹部”乐器组合,与角、笛、箫等搭配使用。
文化延伸
现代语境中,“节鼓”一词偶尔被引申为鼓励、激励的象征,如“以细节鼓励人们坚持”(例句),但此用法属于文学化表达,并非原义。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了汉典、古籍引证及文学用例,若需完整考据可查阅《庾信集》《东京梦华录》等原始文献。
百君鳖臑闭口无言逋逃之臣裁革财政政策蝉焉成圹逞巧驰翰筹子爨下音厝念道典倒手逗硬二韭贩沽翻蔓蜚尸佛灯附贯感佩膏柱遘会乖梗贵势柜田古自韩獹虹蜺黄不老豁然开朗忽扇鯨鯊即时句群老成持重帘笼鳞彩鲁缟门阶苗姜南风歌内乡欺贫爱富秋杀上行手本笙钟十二时盘守敌守故水气四礼四诗薙灭五分钟热度物卢杇镘枭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