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蟁船”。即蚊子船。 清 张佩纶 《请设沿海七省兵轮水师折》:“即 赫德 订购之蟁船,机露炮重,底平行迟,长於守港,难於涉海,亦非水师利用。” 郑观应 《盛世危言·水师》:“ 俄 美 蚊船之制,復稍以铁甲护之,尤可突险进攻,此以小制大之妙用也。”参见参见“蚊子船”。
蚊船(wén chuán)是汉语中对一类小型炮艇的历史称谓,特指19世纪后期清政府从英国引进的轻型近海防御军舰。其名称源于其船体小巧、机动灵活的特点,如同蚊子般轻快迅捷。以下是详细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近代军事术语记载:
蚊船:亦称“蚊子船”。指19世纪70至80年代清朝海军配备的小型钢壳炮艇,吨位小(约300-400吨)、吃水浅、装备大口径火炮,专用于港口与近海防御。
由英国舰船设计师乔治·伦道尔(George Rendel)设计,采用“小船扛大炮”理念,将重炮安装在小型船体上,代表船型为“伦道尔炮艇”(Rendel Gunboat)。
作为晚清海防体系的一部分,蚊船因造价低、火力强,被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视为守卫海口要地的利器,如大沽口、吴淞口等。
“蚊船:晚清对小型炮艇的俗称……主要部署于沿海要塞,弥补大型军舰的防御空缺。”
详细记载北洋水师曾购“镇东”“镇西”等蚊船共11艘,后因航速慢、适航性差逐渐被淘汰。
“蚊船”一词属典型意译外来词,反映近代中西军事交流中的语言创新。因其实际作战效能有限,民间亦有“蚊船不堪巨浪”的讽喻,后逐渐被“炮艇”“巡逻艇”等现代术语取代。
资料来源:
“蚊船”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性军事术语,现多写作“蚊子船”,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蚊船是19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小型近海防御军舰,特指英国设计师乔治·伦道尔(George Rendel)于1867年设计的炮艇。这类船只船身极小,但装备了当时主力舰级别的大口径火炮,主要作为可移动的“海上炮台”用于港口防御。
“蚊子船”的命名并非因体积微小,而是比喻其作战特点:如同蚊子虽小却能造成强烈威胁,强调“小舰扛大炮”的战术威慑性。
清代文献如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到“俄美蚊船”,张佩纶奏折中称其“长于守港,难于涉海”,印证了这类军舰的战术定位。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8)将“蚊船”误解为普通小船或昆虫,属于字面混淆,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该词的专业含义。
軷祭摈兑部领不审差度长沙傅潮烟澄一传命刺眼打请对焦兑音杜荆州发迎会亲富愈感悟工业生产体系乖贰海右寒氷含愤号礮花彩缓歌缦舞混和界纸进羡鸡声鹅斗酒壶崛奇掬示蓝玉灵旂腻颜帢劈成贫雇青溪小妹龋齿人形融昌三不朽三生杜牧赏服圣尼胜任生稊盛王食单誓民炭室桃李月特特为为统感屯垦五侯第汙邪铣铁嗛嗛下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