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失的意思、末失的详细解释
末失的解释
指衰世违反礼仪的行为。《礼记·檀弓上》:“小敛之奠在西方, 鲁 礼之末失也。” 郑玄 注:“末世失礼之为。” 孔颖达 疏:“依礼,小敛之奠设於东方。”
词语分解
- 末的解释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后,终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
- 失的解释 失 ī 丢:遗失。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流离失所。 违背:失约。失信。 找不着:迷失方向。 没有掌握住:失言。失职。失调(俹 )。 没有达到:失望。失意。 错误:失误。失策。过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专业解析
"末失"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理解。根据权威汉语词典的释义,其核心意思如下:
末失 (mò shī)
-
基本释义:
- 细微的过失;小的过错或失误。 这是最核心的含义。
- 来源依据: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收录此词条,释义指向微小的差错或疏漏。
-
字义分解与引申:
- 末: 本义指树梢,引申为末端、微小、不重要、非根本的事物。在此词中强调过失的轻微性、非原则性。
- 失: 指过失、错误、失误。
- 组合义: “末”修饰“失”,强调这是一种程度较轻、性质不严重的过错,区别于重大的、根本性的错误(“大过”或“本失”)。
-
语境与应用:
- 常用于古代文献或较为典雅的书面语中,形容那些不影响大局、非故意或情有可原的小错误。
- 例如,在评价人物或事件时,可能会说“虽有末失,然无伤大雅”或“此乃末失,不必苛责”,意指虽有小的瑕疵,但整体是好的或可以原谅的。
- 其反义词可理解为“大过”、“巨谬”等表示严重错误的词。
“末失”意指细微的、非根本性的过失或差错。它强调错误的程度较轻,性质不严重,常出现在古典或正式语境中。理解此词的关键在于把握“末”所表达的“微小、次要”的含义对“失”的限定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末失”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出处可综合多个来源解析如下:
基本释义
“末失”指衰世时期违反礼仪的行为,常用于描述礼制崩坏的社会状态。该词由“末”(末世、末期)与“失”(失礼)组合而成,强调乱世对传统礼法的背离。
出处与典籍
- 《礼记·檀弓上》记载:“小敛之奠在西方,鲁礼之末失也。”
- 郑玄注释为“末世失礼之为”,指出这是对礼制的末世化曲解。
- 孔颖达疏进一步说明:“依礼,小敛之奠设于东方”,即鲁国在丧礼中将祭品置于西方的做法违背了正统礼制。
扩展解释
- 语境应用:多用于批判社会或政权在衰落阶段对传统规范的破坏,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等比喻,均体现对“末失”的否定。
- 近现代引用:部分诗文(如清代李中简诗句“尊前天末失云龙”)引申为离散、丧失本义,但此用法非主流。
使用提示
该词属于古汉语范畴,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文献研究或历史讨论。如需查阅更多例句或相关词汇,可参考《礼记》原文及历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八桂葆臧褊介宾下毕现礤床儿柴火饭惩惧叱呵跐践寸步难行搭剌悼愓登进斗手犯垒钩镰刮子归爱过望颔头函犀和章花乳火炮简峻郊拜剿击狡口加诸禁墙炕梢老荆裂鼻陵表礼玉乱扎扎冒钱门下晚生冥顽不化秘异曩载铙部配载平搁僻小繦褓亲揽曲谕然糠照薪省愆居石步水犀手无笆壁五品孙骛趋誵譌遐瞻系风捕影新妇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