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降低官职,追究责任。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三人者,皆以西师之败鐫责。”《明史·陈镛传》:“二十三年追坐 德 ( 陈德 )、 胡惟庸 党,詔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鐫责,遂与 惟庸 通谋。爵除。”
(2).指摘;斥责。 清 王士禛 《谢榛<四溟诗话>序》:“已而 于鳞 名益盛, 茂秦 与论文,颇相鐫责。 于鳞 遗书絶交。” 清 赵翼 《杨桐山具精馔招饮》诗:“衅妇被譙訶,饔子受鐫责。”
“镌责”是一个汉语词汇,根据多个来源的解释,其含义可分为以下两类:
降低官职,追究责任
这一含义源于古代官员问责制度。例如:宋代周密《齐东野语》中记载“三人者,皆以西师之败镌责”,即因战败被降职追责。明代《明史·陈镛传》中也有类似用法,指官员因过失被追究责任并革职。
指摘、斥责
指通过严厉的言辞批评他人。清代王士禛在《谢榛<四溟诗话>序》中提到文人因观点不合而“相镌责”,最终绝交。
如需更全面信息,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齐东野语》等古籍原文。
《镌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用雕刻或刻划的方式表达道义或责任。它包含了两个字:镌和责。
在《镌责》中,镌的拆分部首是金,责的拆分部首是贝。镌由13划组成,责由9划组成。
《镌责》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它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和艺术中的雕刻与刻划。这个词的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道德、社会和法律等领域。
《镌责》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鐫責」。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镌责》的古字写法为「䤋責」。
1. 他用精湛的技艺镌责了一尊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塑。
2. 领导者要有勇气和决心来镌责国家发展的责任。
1. 镌刻:用刀、刻刀等工具在物体上雕刻图案或文字。
2. 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或担负起应负的义务。
3. 道义:指道德与义理。包括字面义上的道德与义理,以及超越字面的道德与义理。
1. 刻划:用刻刀、刀子等工具在物体上雕刻图案或文字。
2. 雕琢:用雕刻或雕塑的方式精细修饰或塑造。
3. 使命:指承担起的使命或任务。
1. 藐视:不尊重或轻视道义或责任。
2. 逃避:不承担责任,回避义务。
3. 放任:不对行为负责或不加以限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