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略的意思、胁略的详细解释
胁略的解释
虏掠;胁从。《汉书·匈奴传下》:“ 良 等尽胁略戊己校尉吏士男女二千餘人入 匈奴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其见胁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宋书·五行志一》:“ 利成郡 兵 蔡方 等杀太守 徐质 ,据郡反,多所胁略,并聚亡命。”《资治通鉴·魏高贵乡公甘露三年》:“其 淮南 将士吏民为 诞 所胁略者,皆赦之。”
词语分解
- 胁的解释 胁 (脅) é 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胁下。 逼迫恐吓:胁迫。威胁。裹胁。胁持。胁从。 收敛:胁肩谄笑(收缩肩膀,强为媚悦之颜,形容谄媚人的丑态)。胁肩低眉(低三下四的样子)。胁肩累(噄 )足(形容
- 略的解释 略 大致,简单,不详细:大略。简略。粗略。略微。略有所闻。略知一二。 省去,简化:省略。忽略。其余从略。 简要的叙述:史略。要略。事略。 计谋:方略。策略。战略。 抢,掠夺:侵略。攻城略地。 详 笔
专业解析
"胁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古代文献用例中分析得出,主要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以武力胁迫、劫持。
- "胁":《说文解字》释为"两膀也",本指腋下到腰上的部分,引申为逼迫、挟制。《汉语大词典》明确"胁"有"胁迫;以威力恐吓"之义。
- "略":《说文解字》释为"经略土地也",本指划定疆界,引申为强取、掠夺。《汉语大词典》指出"略"有"强取;掠夺"之意。
- "胁略"合用:强调通过武力或威吓的手段进行劫持、挟持或掠夺的行为。此释义在《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收录。
二、字源与构成分析
该词属于同义复合词,"胁"与"略"在表示"强力夺取、逼迫"的义项上相近,组合后强化了"以暴力手段挟制或劫夺"的含义。
三、用法说明
- 语境:多用于描述古代战争、动乱或暴力事件中掳掠人口、逼迫就范的行为。
- 文献例证:
-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叛乱时"胁略"百姓的史实(《汉语大词典》引例)。
- 宋 李纲《论福建寇贼札子》描述贼人"胁略良民,驱掠丁壮"的情形(《汉语大词典》引例)。
- 现代使用:属于书面语或历史语境用词,现代汉语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参考资料依据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了以下权威汉语工具书的核心内容: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对"胁略"词条有明确收录和释义,并提供古代文献用例。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对"胁"、"略"单字的古义及引申义有详细考释。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解析了相关单字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
- 《说文解字》(许慎撰,中华书局影印本):提供了"胁"、"略"二字的字形分析与本义。
注:由于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如"国学大师"或"汉典"等网站具体词条页面),此处仅标注权威纸质辞书名称及通用出版信息以符合要求。实际引用时建议查阅上述工具书纸质版或其官方授权的电子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胁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理解:
1.基本释义
胁略(拼音:xié lüè)指通过威胁、强迫手段进行的虏掠或胁从行为。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 虏掠:以武力威胁抢夺财物或人口;
- 胁从:强迫他人参与非法或违背意愿的活动。
2.拆字解析
- 胁(脅):本义为“逼迫、威胁”,如《说文解字》释为“两膀也”,后引申为用强力迫使。
- 略:此处取“策略、手段”之意,结合“胁”字,可理解为通过威胁性策略达成目的。
3.历史用例
古籍中“胁略”多用于描述战争或叛乱中的暴力行为,例如:
- 《汉书·匈奴传》记载:“良等尽胁略戊己校尉吏士男女二千餘人入匈奴”;
- 《资治通鉴》提到淮南将士被“胁略”后获赦;
- 《宋书·五行志》中叛军“胁略亡命”以扩大势力。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胁制、胁迫、劫掠(需结合语境判断);
- 反义词:自愿、归顺(具体需参考词典)。
“胁略”是古代文献中描述武力威胁下掠夺或强迫参与的复合词,常见于历史事件记载。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时可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百裥裙傍囊薄伎爆竹筒子标格避乘骢箥箩拨遣才韵出鐩怱次大林寺堆积作用肥溜溜负荆高派恭楷公私棺束孤公黑龊龊货挑子讲堂金黛精猛京卿胫如迹印居游乐兵缭嫈龙鰕陋室陆盐芒羊马条条绵里薄材披襟解带泼笔朴素齐车轻赋薄敛曲圣杀鸡炊黍擅专十六字诀十亲九故霜锐水流黄树建通验土劣微素惟新乌林梧鼠五技诬讬诡挂仙妓谐谈胁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