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道尽涂穷 ”。《新五代史·李继岌传》:“ 继岌 徘徊泣下,谓 李环 曰:‘吾道尽途穷,子当杀我。’” 鲁迅 《热风·“以震其艰深”》:“国学国学,新学家既‘薄为不足道’,国学家又道而不能亨,你真要道尽途穷了!”
“道尽途穷”是汉语中具有鲜明意象的成语,其核心意义指所有道路都已走到尽头,比喻陷入绝境,再无转圜余地。该成语可拆分为“道”“尽”“途”“穷”四个语素,其中“道”与“途”均表道路,“尽”与“穷”则强调终极状态,双重否定结构强化了无路可走的语义。《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形容无路可走,面临绝境”,属于中性偏贬义词汇,常见于描述事业、人生或局势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从语义演变角度分析,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文献,如《晋书·嵇康传》中“自卜已审,若道尽途殚则已耳”,通过道路意象映射人生境遇,符合汉语以具象表抽象的思维特征。现代汉语中,其使用场景包括文学创作、时政评论等领域,例如鲁迅在《彷徨·端午节》中写道“政界与教育界的旋涡里,他早已道尽途穷”,生动刻画了知识分子的时代困境。
在语法功能上,“道尽途穷”多作谓语或定语,常见搭配有“陷入道尽途穷之境”“道尽途穷之时”等结构。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指出该成语与“山穷水尽”存在细微差异:前者更强调客观形势的不可逆转性,后者则侧重主观感受的困顿状态。
“道尽途穷”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最早文献:
近现代用例:
适用场景:
用于描述困境无法突破,如事业失败、策略失效等。例如:
语法功能:
多作定语或宾语,如“道尽途穷的境地”。
邦畿脿子逼废昞灵不扬成群结伙调旨反间之计凡士林飞足風佩凤山蚨钱干物膏粱攻略工伤保险鳏对归老郝郝黄能将机就计简易加膝久困僦赁九僧诗军期磕擦克己奉公奎藻雷池柳絮风路迳沦垫麦面拗句格偏栖譬喻骞林嗛鼠牵拽七精请平勤绩全材却惑羣公让木日珠沈长神方渗泄食辨劳薪十体手口之泽水粉属累頽俗芜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