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竭尽;凋敝。《后汉书·袁安传》:“今北庭弥远,其费过倍,是乃空尽天下,而非建策之要也。”《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江 淮 閒空尽,人民相食。”
“空尽”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空”与“尽”两个语素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用例,其核心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彻底耗尽,完全枯竭
指资源、财物、精力等被完全消耗或用光,达到一无所有的状态。
《汉书·匈奴传下》载:“府库空尽,租税不入。” (描述国库财物完全耗尽)
宋·洪迈《容斋随笔》:“蓄积空尽,民力凋弊。” (强调物资储备与民力彻底枯竭)
二、语义分析
合成词“空尽” 兼具状态与动作的双重含义,程度深于单用“空”或“尽”。
三、典籍与权威辞书佐证
“空尽:空无所有。形容彻底穷尽。”
-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8卷第12页。
“空尽:耗尽,荡尽。如‘府库空尽’。”
-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第831页。
“空尽者,言毫无遗存也。”
-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1962年版。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
说明:因“空尽”属文言色彩浓厚的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释义在《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有明确记载,古籍用例可溯至《汉书》《宋史》等正史文献,释义严谨可靠。
“空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及字典中均有明确记载。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
“空尽”指竭尽、消耗殆尽,也可引申为凋敝、资源枯竭的状态。该词常见于古代史书及文学作品中,强调某种事物或资源被彻底耗尽后的局面。
历史文献
诗词引用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此处“碧空尽”为引申义,指船影消失在天空尽头,与“耗尽”本义不同。
现代汉语中,“空尽”的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文学或历史讨论中。日常表达可替换为“耗尽”“用光”等口语化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摆列币贡采制操立长沮茶铺衬衣愁布袋次对官翠鹊蹉蹉大饽饽大騩电照浮生若梦腹蜟罡风鼓兵灰布家畜箭镞较订较近骄矜涓微考详魁礧子涝害利末理说面妆末胄木遁恼人黏巴巴女倡女人拜彭李蒲褐趄趄清云旗帜纕冠袡茵日薄日莫途远伤蹶生绡师吏菽水承欢悚皇通梦剸节王辅望祈迕道相当枭散晓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