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北方 貊 地生产的布匹。《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句丽 復置其中大人为使者,使相主领,又使大加统责其租税,貊布、鱼、盐、海中食物,千里担负致之。”
“貊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貊布(拼音:mòbù)指古代北方“貊”地生产的布匹。“貊”是古代对东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的泛称,因此“貊布”可理解为该地区特有的纺织品。
背景与出处
该词属于历史文献中的专有名词,目前无明确典籍出处记载,但结合语境推测,可能与汉代以来中原与北方民族间的物资交流相关,用于描述特定地域的手工织物。
扩展说明
由于当前资料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中的“货殖列传”或“地理志”进一步考证。
《貊布》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一种古代*********的民族服饰。
《貊布》的部首是 貊,总共有17个笔画。
《貊布》一词来源于*********的语言,用来指代他们传统的服饰。
《貊布》的繁体字为 「貊布」。
古代汉字写作「貉布」或者「貉幞」。
她在盛装的《貊布》下显得格外美丽。
组词有:貊布风、貊布袍、貊布裙。
近义词有:蒲翎。
反义词暂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