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端阳的意思、端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端阳的解释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

详细解释

即端午。 明 冯应京 《月令广义·岁令一·礼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儿节,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阳节,十三日龙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节闹端阳只一瞬,满眼繁华, 王 谢 少人问。”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端阳》:“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参见“ 端午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端阳(又称端午、重午)是汉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定于农历五月初五。其名称释义如下:

  1. 词源释义

    “端”为“初始”之意,“午”通“五”,故“端午”即“初五”。因农历五月为“午月”,且“午时”为一日阳气最盛之时,故称“端阳”,取“阳气旺盛”之义。此名称源于古代干支纪年与阴阳五行学说,五月午位属阳,双午相重故为“重午”。

  2. 节俗内涵

    端阳节俗以驱邪避疫为核心,主要活动包括:

    • 食粽子:以箬叶包裹糯米,纪念屈原投江,亦作祭祖祈福之用(《风土记》载“角黍”为早期粽子形态)。
    • 赛龙舟:起源于楚地百姓竞舟拯救屈原的传说,后演变为祈福禳灾的仪式。
    • 挂菖蒲艾草:利用草本植物的药用特性驱除毒虫疫病(《荆楚岁时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
    • 佩香囊系五色丝:以朱砂、雄黄等药材填充香囊,五色丝象征五行相生,均寓避邪之意。
  3. 文化象征

    端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于2009年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其文化价值获国际公认。

  4. 别称考据

    除“端阳”“端午”外,另有“天中节”(因五月五日午时阳气鼎盛)、“浴兰节”(古有端午煎兰草沐浴习俗)等雅称,均体现节气特征与民俗功能。


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端午”词条释义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www.ihchina.cn)
  3. 中华书局点校本《荆楚岁时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相关节俗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端阳是端午节的传统别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名称由来与基本含义 “端阳”源自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其中“端”字意为初始,古汉语中“端五”即“初五”;而五月按地支属“午月”,因此“端五”逐渐演变为“端午”或“端阳”。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意义

  1. 起源多元:早期与自然天象崇拜和祛病防疫相关(如仲夏“飞龙在天”的星象),后融入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传说。
  2. 文化地位: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主要习俗

四、名称多样性 除“端阳”外,端午节还有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二十余种别称,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注:关于端午节起源的更多细节(如伍子胥、曹娥等不同传说),可参考、5、8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阿物儿半元音暴速边隘边房鼻笛策策丁一卯二放工風幕更且贡人关顾刿目怵心吰吰红炉点雪焕烂昏家货力检手交胫惊耳骇目精刚九龙卷腾觉心狂矞髡颅羸弱俚词纚属流行语论辑觅死磨穿铁砚木犀闹嚷昵好炮长撇挒破乱剖觚潜沦七起八落秋昊任重至远僧祇支圣母帖升帜审判庭熟视无睹素规特等铁册军遐襟相恶香罗帕闲蹓先垅淅溜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