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靡披的意思、靡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靡披的解释

形容军队溃败,不能立足。《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师之攸向,无不靡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靡披"的汉语词典释义

"靡披"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靡"与"披"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形容草木、旗帜等物体因外力作用而分散倒伏、零乱飘散的状态。其核心含义强调物体失去原有形态,呈现散乱、倾倒的景象。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单字释义与词源

  1. 靡(mǐ)

    • 本义:倒下,分散。《说文解字》释为"披靡也",指草木随风伏倒。
    • 引申义:溃散、衰败(如"望风披靡")。
    • 来源:《说文解字注》「靡,披靡也。从非,麻声。」
  2. 披(pī)

    • 本义:分开,散开。《广雅》释为"张也",指物体展开或分散。
    • 引申义:覆盖、穿戴(如"披荆斩棘")。
    • 来源:《说文解字》「披,从旁持曰披。」

合成词"靡披":二字同义复用,强化"倾倒散乱"的意象,多见于古籍中描述草木、军队或旗帜的凌乱状态。


二、古籍用例与语境

  1. 自然景物描写

    • 如《楚辞·九叹》:"草木摇落,时靡披兮。" 描述草木凋零散乱之态。
    • 语境:强调外力(如风、雨)导致的零落景象。
  2. 军事场景比喻

    • 如《汉书·韩信传》:"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诸将效首虏休,皆贺……因问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虽未直接出现"靡披",但"披靡"为同源词,形容军队溃散状,如"所向披靡"。


三、现代使用与辨析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靡披"词条释义:"犹披靡。草木随风倒伏。亦比喻军队溃败。"
  2.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对"靡""披"的单字考据与古义溯源。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收录复合词用例及文言语境分析。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在线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辞书,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靡披”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 pī,主要用于形容军队溃败、无法立足的状态。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中的例句:“师之攸向,无不靡披。”意为军队所到之处,敌方无不溃败。其核心意义是描述军事上的溃散与失利。

  2. 单字解析

    • 靡(mí):有“倒下”“没有”等含义,如“望风披靡”中的“靡”即指溃散。
    • 披(pī):本义为“覆盖”“散开”,但在“靡披”中与“靡”结合,强调溃败时的散乱状态。
  3. 与“披靡”的关联与区别
    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披靡”(如“所向披靡”),指军队势不可挡,而“靡披”是古汉语中的倒序用法,两者含义相近,但结构不同。

  4. 使用场景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言文语境中。

注意:搜索结果均标注为低权威性,若需学术引用,建议查阅《后汉书》原文或权威辞书进一步核实。

别人正在浏览...

八马迸沫齿危发秀驰甬穿戴翠帘逮亲倒述殿撰地磅繁礼翻盘讽翫根疵弓履构扇灌激归信寒丘横帐猴巴崽子黄孙回落祸福相倚胡鱅价钞脚打着脑杓子挟提叽哩咕噜精赡旧雷稷下学士箕箒妇峻固峻刻嗑喳宽略利令智昏领家的麻酱盲飙牦缨朦朦忪忪名姓判迹千疮百孔权杖仁方三削杀鸡焉用牛刀失死霜峯熟友太簇田舍奴梯梁托疾徒袒濊泽嫌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