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大不苛细。《后汉书·东夷传论》:“昔 箕子 违衰 殷 之运,避地 朝鲜 。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若置 确 不问,则於皇帝孝治为未足,若不少加宽略,则於太皇太后宽政为少损。”
“宽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uān lüè,其核心含义为宽大不苛细,即指处理事务或待人时宽容、不拘泥于繁琐细节。以下是详细解释:
“宽略”强调在原则范围内采取宽松的态度,避免过度严苛或繁琐的要求。常用于描述政策、法规或人际交往中的宽容尺度。
《后汉书·东夷传论》
文中提到箕子在朝鲜推行“八条之约”,通过“宽略之法”改变当地风俗,最终实现“邑无淫盗,门不夜扃”的社会效果,体现了宽略政策在治理中的作用。
宋·苏辙《龙川别志》
记载了宋代政治决策中的权衡:“若不少加宽略,则於太皇太后宽政为少损”,说明宽略需与孝治、时局相协调,避免极端化。
“宽略”与“阔略”(kuò lüè)含义相近,但后者更侧重“简省、不拘小节”(如《汉书》《三国志》中的用例),需注意区分。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后汉书》《龙川别志》等原始资料。
《宽略》一词意思是宽广和放松。它常用来形容对事物很宽容、不拘束或处理事情不拘泥于细节。
《宽略》的部首是宀(mian),它是汉字中的一个边旁部首,表示与屋宇有关的概念。由于第一笔是由上至下,第二笔是由左至右,所以《宽略》的总笔画数是9。
《宽略》一词源于古文化,它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篇》中,具体引用如下:“子曰:‘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繁体字中,《宽略》没有任何变化,仍然保持它的原始形态。
在古时候,由于技术限制和字体演进,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以《宽略》为例,它在古时候的写法略有变化,具体为:“寬略”。
宽略对待他人的错误能够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组词:宽容、放松、广泛
近义词:宽广、豁达、大度
反义词:严谨、细致、拘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