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甿的意思、民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甿的解释

同“ 民氓 ”。 唐 元稹 《乐府古题序》:“而又别其在琴瑟者为操引,採民甿者为謳謡。”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诗:“卜居襍民甿,致养无精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甿”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社会中的平民群体。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甿”同“氓”,指代从事农耕的百姓,与“民”连用构成复义词,强调基层劳动群体。该词最早见于《周礼》等典籍,如“以兴耡利甿”中,“甿”即指代农人,后逐渐扩展为泛指普通民众。

从字源角度分析,“甿”字从田、亡声,《说文解字》注其本义为“田民也”,特指依附于土地的耕作人口。这种构字方式反映出古代社会以农为本的社会结构特征。在《柳河东集·封建论》中,“甿”被用于描述未受教化的原始居民,与“民”形成语义互补,共同构成社会基层的完整图景。

文献用例显示,该词多用于政论性文本。如唐代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载:“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其中“甿”即暗指受压迫的底层民众。这种用法延续至明清时期,常与“士”形成社会阶层的对比。

相关词语包括“甿隶”(农奴)、“甿謡”(民间歌谣)等,均指向与统治阶级相对应的被统治群体。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中,“甿”字已逐渐被“氓”取代,但“民甿”作为历史词汇仍具有重要的语料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民甿”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mín méng,结构由独体字“民”和左右结构“甿”组成。其核心含义为民众、百姓,属于古代文献中的用词。

详细解析:

  1. 词义与用法
    “民甿”与“民氓”同义,指普通百姓,常见于唐宋诗文。例如:

    • 唐代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到“採民甿者为謳謡”,指采集民间百姓的歌谣。
    • 宋代王禹偁《酬种放徵君》中“卜居襍民甿”,描述与百姓混居的生活状态。
  2. 字形与读音

    • “甿”是“氓”的异体字,此处读méng(非现代常见的“氓”字读音máng),古义多指流民或农耕之民。
    • 两字组合后,“民甿”属于同义复词,强调平民群体的泛指。
  3.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体现历史语境。需注意其读音和书写与常见词汇的差异。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乐府诗集》或宋人别集等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碍难背饥荒摽帜拨乱尘昧尘域赤豆词魔磁针倒把调民调筝二更芳节覆按苟且偷生归义郭小川孤峤河滨龢氏混事涧峡阶台忌禁絶远渴羌阃外兰薄琅邪台哰哰唔唔流亮柳绵旅退木笔廿四堆泞滞农桑淜滂评泊钦嘉权秉悫士曲狭三说法三俎沈匿摔跤运动说铁骑儿儵烁舒新城探足王连畏后生文贝五曜乡都香薷笑而不答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