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柳棉 ”。柳絮。 唐 李商隐 《临发崇让宅紫薇》诗:“桃綬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 章臺 。” 宋 苏轼 《蝶恋花》词:“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元 钱霖 《清江引》曲:“蛛丝掛柳棉,燕嘴粘花片,啼鶯一声春去远。” 清 朱彝尊 《临江仙》词:“菜甲齐开更敛,柳緜欲起还沉。”
柳绵是汉语中对柳树种子的特定称谓,特指柳树(尤其是垂柳)成熟后带有白色绒毛的种子。其详细释义如下:
指柳树的种子。柳树果实成熟开裂后,种子附生的白色绒毛会随风飘散,形似棉絮,故称“柳绵”或“柳絮”。
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53页。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柳绵”词条。
“柳绵”一词源于古汉语对柳絮的具象化描述。因柳絮轻盈绵软,状如丝棉,古人以“绵”喻其形态,后固定为“柳绵”。
例证:
北宋苏轼《蝶恋花·春景》词:“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来源:
《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苏轼词卷第326页。
柳绵实为柳属(Salix)植物的蒴果种子。种子基部附着白色绢毛(冠毛),借助风力传播,是柳树繁衍的自然机制。其飘飞现象常发生于春末夏初。
来源:
《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0(2)卷杨柳科,第133页。
柳绵在文学中象征春光易逝、离愁别绪。其飘零无定的特性,常被诗人用以寄托人生漂泊之感。
例证:
清曹雪芹《红楼梦》林黛玉《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来源: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70回。
“柳绵”是汉语对柳树种子的专称,兼具植物学特征与文学意象。其定义以权威词典为基准,生物学特性参考植物学文献,文化内涵依托经典文学作品印证,释义符合学术规范。
“柳绵”是汉语中对柳絮的别称,指柳树种子成熟后附带的白色绒毛,常随风飘散。以下是详细解释:
柳绵是柳树(尤其是垂柳)的种子及种子上附着的白色绒毛,形成于春季柳树开花后。其特点是轻盈、柔软,随风飘荡,常见于暮春时节。
古代诗词中常以“柳绵”象征离别、愁绪或时光流逝:
柳绵因飘散无定的特性,常被用来比喻:
民间传统中,柳绵曾被用于药用,如缓解皮肤瘙痒,但现代应用较少。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背景或植物特性,可参考权威文献或词典释义。
阿磕绰鞍马劳困敖睨包程菜油层穹察捕秤匠齿牙余论冲冠眦裂愁猜定额税断长补短负勇苟存扢喇察回老践德兼善天下角羁甲仗库劫取基干旧俗九五之尊开纳可巧口荐诳赏拉腿连镳并驾立幅理乱戾种绵丽免职闽川明悟泯然木橛剖割钱刀愆缧岖崯人财两失认供蝚蠕色阵誓表世尘霜峯四世嗣响梭子蟹速严遗贼围追堵截文势线车哮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