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柳棉 ”。柳絮。 唐 李商隐 《临发崇让宅紫薇》诗:“桃綬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 章臺 。” 宋 苏轼 《蝶恋花》词:“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元 钱霖 《清江引》曲:“蛛丝掛柳棉,燕嘴粘花片,啼鶯一声春去远。” 清 朱彝尊 《临江仙》词:“菜甲齐开更敛,柳緜欲起还沉。”
“柳绵”是汉语中对柳絮的别称,指柳树种子成熟后附带的白色绒毛,常随风飘散。以下是详细解释:
柳绵是柳树(尤其是垂柳)的种子及种子上附着的白色绒毛,形成于春季柳树开花后。其特点是轻盈、柔软,随风飘荡,常见于暮春时节。
古代诗词中常以“柳绵”象征离别、愁绪或时光流逝:
柳绵因飘散无定的特性,常被用来比喻:
民间传统中,柳绵曾被用于药用,如缓解皮肤瘙痒,但现代应用较少。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背景或植物特性,可参考权威文献或词典释义。
《柳绵》是一个成语,意为像柳树的绵长叶子一样轻柔、婉约。形容文笔或内容柔和、细腻、优美。
《柳绵》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糸。木表示与植物有关,糸表示与线有关。《柳绵》一共有15个笔画。
《柳绵》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唐寅的《桃花源记》中,原句“溪上柳绵何紫带,空忆春来遍地苔”形象地描绘了柳树的长长的垂枝,并用“绵”形容柳叶的柔软细长。
《柳绵》的繁体字为「柳綿」。
古时候写《柳绵》时,用的是篆书字形,形状与现代的写法有所不同。
1. 他的诗歌文辞悠扬婉约,如同一片柳绵在风中轻拂。
2. 她的舞蹈优美流畅,宛若柳绵般柔和动人。
喜柳、柳叶、柳绿、绵软、轻柔、婉约
翩若、飘逸、娴静
粗糙、刚硬、杂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