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法的意思、三说法的详细解释
三说法的解释
宋 乾兴 以来,西北兵饷不足,募商人输纳刍粟,官府给券,而以茶偿之。后又益以东南缗钱、香药、犀齿,谓之三说法。 天圣 元年曾罢此法,后又一度复行。见《宋史·食货志下五》。 宋 范仲淹 《奏论陕西兵马利害》:“或闻以三説之法可以备边……纵许於 陕西 河东路 以三説入中,既缘客商未多,且可少助粮草而已。”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说法的解释 ∶指说话所用的词换个说法,他也许能接受 ∶说出的想法;看法;嘴上 * ,办事不牢;是一种不全面的说法 ∶讲说的方法详细解释.宣讲宗教教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 什 以説法
网络扩展解释
“三说法”是宋代为解决西北军饷问题而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其核心是通过招募商人参与物资输送,并以特定物品作为补偿。以下是详细解释:
1.历史背景与目的
- 北宋乾兴年间(1022年),西北边疆军饷供应不足,朝廷为缓解财政压力,采取“募商输纳”策略,即鼓励商人向边疆输送粮草(刍粟)。
2.运作方式
- 初期补偿:商人缴纳粮草后,官府发放凭证(券),以茶叶作为主要偿付物资。
- 扩展为“三说”:后续增加东南地区的缗钱(货币)、香药(香料药材)和犀齿(犀角象牙)三种物品作为补偿,合称“三说法”。
3.实施与废止
- 推行阶段:政策在天圣元年(1023年)一度被废止,但后来因财政需求再度恢复。
- 局限性:范仲淹曾指出,由于参与商人数量有限,三说法仅能“少助粮草”,未能彻底解决边饷问题。
4.政策意义
- 该政策反映了宋代以商业手段补充军需的财政创新,但也暴露了边疆补给体系的脆弱性。
附:其他解释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三说法”作为成语,指“同一事情的不同说法”,但此释义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与历史术语混淆,建议以宋代经济政策释义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三说法》的意思
《三说法》是一个成语,意为对一个问题或情况的解释、说明。
《三说法》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三说法》包含三个字:三(部首:一丨,总笔画:3)、说(部首:讠,总笔画:7)、法(部首:水,总笔画:8)。
《三说法》的来源
《三说法》最早出自中国的《礼记·曲礼上》一书中,是古代礼仪文化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一种解释方法或说法。
《三说法》的繁体
《三说法》的繁体字为「三說法」。
《三说法》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我们可以将《三说法》的三个字分别写作「叄」、「說」和「法」。
《三说法》的例句
他对这个问题有三个不同的说法。
明代的画家们对画的表现手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三说法。
《三说法》的组词
一说法、多说法、新说法、各种说法
《三说法》的近义词
多种解释、多种观点、多方面的看法
《三说法》的反义词
一概而论、一种说法、唯一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