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又称二鼓。《南史·儒林传·沉洙》:“ 梁 代旧律,测囚之法,曰一上,起自晡鼓,尽于二更。” 唐 王维 《秋夜独坐》诗:“独坐悲双鬢,空堂欲二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 匡超人 虽是忧愁,读书还不歇。那日读到二更多天。” 巴金 《抹布集·杨嫂》:“二更的锣声响了,我和三哥便把母亲抄给我们读的一本《白香词谱》阖了起来。”
二更,汉语传统计时单位,指古代夜间第二个更次,对应现代时间的21点至23点。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计时体系溯源 源于西周"击柝报时"制度,属十二时辰制中的"亥时"。《周礼·夏官》载"掌夜时,以星分夜",二更作为夜巡节点被纳入官方计时体系。汉代《白虎通义》将昼夜划分为"五更",二更属"人定"时分,即"暮食已毕,人畜皆定"的安寝时段。
二、文化语义延伸
三、现代应用场景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计时条目、中华书局《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古籍库)
“二更”是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对应现代时间的21:00至23:00,又称“二鼓”。以下是详细解释:
时间范围
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二更为第二更,即戌时与亥时交替阶段,相当于现代21:00-23:00。部分资料提到“二更”可能延伸至23:00后,但主流定义以21:00-23:00为准。
历史文献与文学引用
文化背景
现代引申
现代有短视频平台“二更”借用此词,但其含义已脱离时间范畴,转为品牌名称。
二更作为传统计时单位,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意象,反映了古代时间划分的智慧。若需进一步了解五更体系或相关诗词引用,可查阅《南史》《儒林外史》等文献。
霸岸拔尤变容二极管参总昌福冲深贩鬻负檐擀毡共被鬼头关窍和铎禾谷夫人护林劫石季末吉星局操闿阳狂放连名廉远堂高离殿别寝琳琅流电卖儿贴妇迈迹懵然无知渺冥明备民经蹑景咆号戚属奇思妙想气筒驱神去位荣志桑井扫网森特埏闼赡洲沈恩绳举释泪诗轴瞬息千变田单蹄踏通权达理瓦砖掀簸贤瞒仙姿玉貌小客枭视狼顾谐妙吸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