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条寂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 殷 不及 韩 。” 宋 林逋 《送范希文寺丞》诗:“林中萧寂欵吾庐,亹亹犹欣接绪餘。” 清 方文 《泊池口吊吴次尾刘伯宗》诗:“江城萧寂甚,每过必含辛。”
“萧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āo jì,其核心含义为“萧条寂静”。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形容环境或氛围冷清、空寂,带有一种荒凉或落寞的意境。例如:“深秋的庭院一片萧寂,只有落叶沙沙作响。”。
引证与古籍例句
用法与特点
相关延伸
该词与“萧瑟”“寂寥”等词义相近,但更强调环境与心境的双重空寂感,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细腻差异。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世说新语》及宋代诗词集等文献。
词义:
“萧寂”一词是指寂静、冷清、阴冷的意思,常常用来形容环境或氛围的静寂冷清。
部首和笔画:
“萧”字的部首是“艸”,总共有12画;“寂”字的部首是“宀”,总共有11画。
来源:
“萧寂”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楚辞·庄子·内篇·寓言》:“山无草,楚无萧寂。”其中,“萧寂”表示楚国没有生气、没有草木茂盛的情景。
繁体:
“萧寂”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蕭寂」。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有些地方会将“萧寂”写作“蕭寂”,也会将“寂”写作“冷”。
例句:
1. 整个村庄已经成为了一片萧寂的死寂。
2. 冬天的夜晚,寂静的森林更显得萧寂冷清。
组词:
萧寂+的:萧寂的寒夜、萧寂的山林。
近义词:
冷清、肃穆、寂静。
反义词:
繁华、喧嚣、热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