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尼师但那的意思、尼师但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尼师但那的解释

见“ 尼师坛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尼师但那(梵语:nisidana),是佛教律典中音译的专有名词,指僧尼坐卧时铺设于身下或座具之上,用于保持衣物及坐具洁净的长方形布片。其核心含义与用途如下:

  1. 本质与形制

    尼师但那是一种长方形的布料,尺寸通常有定制(如律典中提及的“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半”)。它并非完整的坐垫或卧具,而是作为敷具(如坐垫、床褥)表面的覆盖物使用,起到隔离污垢、保护下层敷具的作用。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保护垫”或“隔离布”。

  2. 核心用途:离垢染

    根据佛教戒律(如《四分律》),僧尼在坐卧时,必须使用尼师但那。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汗渍、皮屑、污垢等直接沾染坐具或卧具(如坐垫、床席),以保持其清洁,同时也体现了对资具的爱护和避免因不洁而可能产生的过失。

  3. 戒律意义

    使用尼师那是戒律的明确规定。比丘、比丘尼若不使用尼师那那就直接坐卧于坐具或床褥上,被视为犯戒(“突吉罗”罪),属于轻垢罪。这体现了佛教对生活细节的规范及对清净的重视。

  4. 与坐具的关系

    尼师但那常与“坐具”(梵语:nīsīdana,音译“尼师坛”)相关联或易混淆。主要区别在于:

    • 坐具 (尼师坛):指完整的、用于坐禅或礼拜时铺设的坐垫、敷具。
    • 尼师但那:特指铺在坐具(或其他卧具)之上,用于防污的那块长方形布片。

      简言之,尼师那是铺在尼师坛(坐具)上面的布。

  5. 意译与别名

    尼师但那在汉语中常意译为“卧具”、“坐具”、“敷具”、“随坐衣”或“衬坐衣”。其中“衬坐衣”最能体现其作为“衬垫之布”的功能本质。它也被称为“随坐衣”,强调其随坐卧而用的特性。

参考资料来源: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尼师但那” 词条解释。
  2. 中华佛典宝库《四分律》相关戒条及注释。
  3. 星云大师《佛光大辞典》 “尼师坛”、“坐具” 相关条目。
  4. 电子版《大正新修大藏经》律部相关经典。

网络扩展解释

“尼师但那”是汉语中对梵语词汇的音译,其含义需结合佛教文化背景理解:

  1. 基本定义
    该词是“尼师坛”(梵语:Nisīdana)的异写形式,指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坐具,属于佛教“六物”(僧侣必备的六种物品)之一。其材质多为布料,折叠后可作坐垫或卧具,用于避免直接接触地面。

  2. 词源与用途
    源自梵语,意为“敷具”或“坐卧具”。唐代文献《咏宣律和尚袈裟》中已有相关记载:“披时不镇尼师坛”,说明其作为僧侣日常修行的实用物品。

  3. 常见误解辨析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藏语成语“不合法理”,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佛教典籍或权威词典,可能与其他词汇混淆。综合多数词典(汉典、HttpCN等)及佛教文献,该词核心含义仍指向坐具。

扩展参考:若需了解佛教“六物”具体内容,可查阅《四分律》等典籍,或通过汉典等工具书进一步验证词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旃檀避吏産嘏吃不完兜着走畴年吹求倒抽了一口气东垣樊缨偾兴孚号改良主义归运奤调黑狗脊黑秀鹤形黄骢少年惛垫监送决放绝甘分少科集肯构肯堂逵卒了解情况楞里楞气轥藉胧胧龙纶楼舍面神经抹脖子鸟俗氏女使彷徨歧途攀依弃礼人经善治沈叹时人狮子头收市殊境鼠胎赎帖束烟特效吐话,吐话儿伪从稳笃笃忤恨湘妃庙乡老象牌像胎象形消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