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书的意思、函书的详细解释
函书的解释
书信。《三国志·吴志·张温传》:“谨奉所齎函书一封。” 宋 陆游 《答吴提宫启》:“伏蒙讲修拜礼,惠示函书,温乎其容若加亲,粲然有文以相接。” 明 李东阳 《进<大明会典>礼毕有述》诗:“启龠纳青简,函书献紫宸。”
词语分解
- 函的解释 函 á 匣,盒子:石函。剑函。 套子,引申为量词:书函。信一函(信一封)。 信件:函件。公函。来函。 包含,容纳:函夏(“夏”,指中国;“函夏”即包括整个中国)。巨蚌函珠。 铠甲:函人(制甲的人)。
- 书的解释 书 (書) ū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
专业解析
函书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与历史语境综合解析:
一、字形与构词溯源
- 函(hán)
- 本义:象形字,甲骨文象箭囊之形,《说文解字》释为“舌也”,引申为容器、封套,后特指书信封匣。
- 引申义:因古代书信需封缄于匣中,“函”衍生出书信之意(如《三国志》载“得亮书函”)。
- 书(shū)
二、核心释义与典籍例证
- 封缄传递的文书
- 古代官方文书或私人信札密封于函匣中递送,以示郑重。
例:《左传·昭公六年》“函书而埋之”,指封存于函的盟书。
- 书信的雅称
- 唐宋后成为书信代称,突出其正式性与礼仪性。
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此类往来文书可称“函书”。
三、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 礼仪性:函匣象征对内容的保护与对收件人的尊重,常见于外交文书(如国书)、科举试卷(糊名函封)等场景。
- 文献学意义:敦煌遗书中“函书”指经卷封装单位(如“三藏圣教序一函”),体现古籍保存制度。
四、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属历史语汇,今多用于学术文献、古籍整理(如“敦煌函书研究”)或仿古语境(如礼仪书信),日常交流中以“书信”“信件”替代为宜。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版)
-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函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正式的书信或公文,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函书”由“函”(指信封或匣子)和“书”(指书信)组成,字面意为封装好的信件,特指正式的公文书信。其核心含义为正式场合使用的书信或公文,例如官方往来文件或商务信函。
二、使用场景与历史用例
-
古代文献记载
- 《三国志·吴志·张温传》中提到“谨奉所齎函书一封”,指代正式递交的书信。
- 宋代陆游在《答吴提宫启》中以“惠示函书”表达对正式信函的接收。
-
应用范围
多用于形容公务、官方或礼节性通信,如明代李东阳诗作中“函书献紫宸”描述向朝廷呈递文书。
三、相关拓展
- 字形结构:“函”为半包围结构,本义为匣子;“书”为独体字,指书写内容,组合后强调“封装的书信”。
- 近义词:公函、信函(需注意语境差异)。
- 文化背景:古代重要文书常以函封装存,体现庄重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葧脐不自在草寝逞辩成日价大冯待贾大觿丁册东挨西撞东猎西渔鹅笙方兆飞遯凤凰琴赙遗根脚沟郭关门闭户匦牍规取国机国令豪氂不伐,将用斧柯豪酌和婉合虚画十字火电厂蛟胎家粟旌节花旧生聚纳騉蹄喇夥廊腰鎏银卵形没三思弥望木马计能耐女侍倾诐秋水盈盈肉肌僧讲深覆十四行诗输筹束甲顺圣私府死巷颂台天藏甜头香薪徯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