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监的意思、民监的详细解释
民监的解释
谓以民情为鉴戒。《书·酒诰》:“人无於水监,当於民监。”按,《国语·吴语》“亦鑑於人,无鑑於水” 三国 吴 韦昭 注引《书》作“民鑑”。
词语分解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 监的解释 监 (監) ā 督察:监察。监控。监测。监护。监考。监听。 牢,狱:监狱。监押。监禁。坐监。 监 (監) à 古代官名或官府名:太监(宦官,阄人)。国子监。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府)。监生(在国子
专业解析
“民监”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不作为独立词条广泛收录。其含义需从构词法和历史语境进行解析:
一、 基本释义
“民监”由“民”和“监”两个语素构成:
- 民: 指人民、民众、百姓。
- 监: 本义指察看、督察,引申为监督、监察、监视、监狱等含义。
因此,“民监”的字面意思可理解为:
- 民众的监督: 指人民对政府、官吏或公共事务的监察与督促。
- 管理民众的监察机构/官员(古义): 在古代语境下,可能指负责监察民情或管理民众事务的特定官职或机构(此用法极为罕见)。
二、 主要含义解析
现代语境下,“民监”的核心含义指向“民众监督”:
- 指人民依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监察、督促和批评建议的活动。 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民主权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其理论基础在于“主权在民”,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授权,人民自然有权监督权力的运行。
- 强调监督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区别于专门的监察机关(如中国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民监的主体是分散的公民个体或由公民组成的非官方组织、舆论机构等。
- 监督形式多样: 包括但不限于信访举报、舆论监督(通过媒体、网络等)、参与听证会、民主评议、行使选举权和罢免权等。
三、 历史渊源与演变
“民监”的概念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一定联系,如“民惟邦本”、“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强调民意的重要性。虽然“民监”一词本身在古代典籍中并不常见,但类似“民众监督”的理念,如鼓励进谏、设置言官(虽非直接代表民,但部分职能包含反映民情)、允许百姓上书等制度,在历史上曾以不同形式存在。其内涵与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公民监督权有本质区别。
四、 现代意义与应用
在现代中国,“民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宪法依据: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一条)。
- 制度保障: 信访制度、举报制度、政务公开制度、舆论监督机制等,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渠道和保障。
- 社会价值: 有效的民监有助于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促进政府廉洁高效、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五、 重要说明
“民监”并非现代汉语规范词汇表中的常用词,其使用多见于特定语境(如政治学、法学讨论或强调人民监督作用的官方表述)中对“人民监督”或“群众监督”概念的文雅或概括性表达。在理解和运用时,应着重把握其核心内涵——人民群众依法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
参考资料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了公民的监督权利(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是“民监”(人民监督)最根本的法律来源和保障。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民”和“监”的单独释义是理解“民监”构词的基础。虽然未直接收录“民监”词条,但其对语素的解释具有权威性。
- 中国政治制度与法治理论文献: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权力监督制约体系等方面的权威论述和学术研究,为理解“人民监督”(民监)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形式和意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民监”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以民情为鉴戒,强调通过观察和重视民众的意愿、需求来调整治理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民监”由“民”(民众)和“监”(鉴戒、借鉴)组成,字面意为“以民众的反映作为治理的参照”。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为统治者不应仅以水为镜(观察表象),而应以民情为镜(洞察本质)。
-
历史背景
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主张统治者需关注民意,避免重蹈商纣王失德亡国的覆辙。这一思想成为儒家“民本”理念的重要源头。
二、应用与演变
-
古代实践
- 统治者通过民情监察政策得失,如《国语·吴语》中“无鑑於水,鑑於人”的记载,强调以民众反馈为治理依据。
- 宋代李廌诗句“哲王慎民监,措术如和羹”,进一步将民监比作调和治理的“良方”。
-
现代延伸
- 民主监督:如公务员需接受人民监督,政策制定需考虑民意(例证)。
- 基层治理:例如村务公开、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制度,体现“民监”的当代实践。
三、相关文献与引用
- 核心典籍:《尚书·酒诰》《国语·吴语》等。
- 近义词:民鑑、民情鉴戒。
- 反义词:独断专行、闭目塞听。
“民监”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强调民众意愿对统治合法性的影响。其思想贯穿于传统“民本”理念,并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仍具借鉴意义。如需更完整的历史例证或文献原文,可参考《尚书》《国语》等典籍或网页中标注的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牒薄莫拆钱谗二宠锡捶床邨甿痤赘大上造颠颐丢尽脸面豆酱尔诈我虞奉祝忿世嫉俗浮想联翩附疣耕垦关门捉贼过语寒冻含煦鹤操黑箱黄金芝佳搆甲骨文江堤囏窭娇笑脚肿豭豘寄居官金胜进退狐疑快婿宽焦灵祇流川美差墓窟幕胥蓬虆平陷铺搭漆树絿絿染毫散件膻乡石帮岸始迁祖誓约顺天应人说怀嗣立完采献纳院西官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