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明器的意思、明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明器的解释

[articles to be for the dead] 古代陪葬的器物

详细解释

(1).即冥器。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从 宋 代起,纸明器逐渐流行,陶、木等制的渐少。 明 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礼记·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芻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不疑》:“自是 不疑 鬱悒无已,岂有与明器同居,而不之省,殆非永年。”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殯,摆设明器,好生齐整,我和你看一看波。”

(2).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杜预 注:“谓明德之分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明器(míng qì)是古代中国丧葬文化中特有的器物,指专门为陪葬而制作的仿实物模型,又称“冥器”或“盟器”。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如下:

一、字义与基本定义

“明”通“冥”,指幽冥世界,“器”即器物。明器特指为逝者在冥间生活所备的象征性用具,与生者日常使用的“生器”相对。东汉郑玄在《仪礼·既夕礼》注中明确解释:“明器,藏器也”,即埋藏于墓中的器物。其材质包括陶、木、竹、石等,形态模仿礼器、工具、车马、房屋等生活必需品,但尺寸缩小或简化,以示“备物而不可用”(《礼记·檀弓下》)。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1. 起源与功能

    商周时期已出现陶制明器,战国至汉代盛行。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明器是“孝子哀敬之心”(《盐铁论》)的体现,通过象征性物品满足逝者在冥界的生活需求,同时避免用珍贵实物陪葬引发的盗墓风险。

  2. 形制分类

    • 礼器类:仿青铜鼎、簋等祭祀用具(如战国陶鼎);
    • 日用类:陶灶、井、仓(如汉代绿釉陶仓);
    • 俑像类:木俑、陶俑(替代人殉);
    • 建筑模型:陶楼阁、院落(反映“视死如视生”观念)。
  3. 思想演变

    孔子主张“为明器者,知丧道矣”(《礼记》),强调明器应“貌而不用”,区别于实用器。汉代厚葬之风促使明器制作精细化,至宋代因纸扎明器流行,逐渐替代陶木制品。

三、考古实证与文献依据

考古发现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的玉器明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的木俑、唐代三彩陶器等,均印证了文献记载。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辨析:“明器,神明之器也”,点明其沟通生死的宗教属性。

四、现代释义延伸

现代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古代陪葬的器物模型”,而考古学中明器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工艺技术和生死观的重要实物资料。

总之,明器是中国丧葬礼仪中兼具象征意义与伦理价值的文化载体,通过“形似而质异”的器物,折射出古人“幽明两界”的哲学观与孝道精神。

来源参考:《礼记·檀弓下》《仪礼·既夕礼》郑玄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考古报告(如殷墟、睡虎地秦简整理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明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器物,其含义和用途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明器又称“冥器”“盟器”,是专为随葬制作的器物,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使用。其核心特征为非实用性,与日常用品有本质区别,例如陵墓中的陶制明器虽形似生活用具,但仅具象征意义。

二、历史渊源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明确出现制度化的明器陪葬。
  2. 演变:宋代起纸制明器逐渐流行,明清时期甚至出现铅、锡材质。

三、材质与类型

四、文化意义

  1. 礼制体现:反映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仪礼》等典籍记载了明器使用的规范。
  2. 考古价值:通过明器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工艺水平及雕塑艺术,例如汉代陶俑展现了当时的服饰与仪态。

五、特殊含义

部分文献提到“明器”亦指诸侯受封时王室赏赐的礼器(如《左传》记载),但此义项较罕见,主流含义仍为陪葬器物。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考古案例或不同朝代的明器形制差异,可参考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的研究资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坳胡白傅笔录粗拉错事打悲阿耽禅道左刁狡地动仪断决访投蜂衙烽烟雰霾旉与恭慎馆伴浩饮黄肠题凑荒馑骄傲自大计功行赏净火酒膳九垠忌羡菊节伉侠刻画入微克祚宽情涟落犂花理性认识緑蚁馒头梅簪弥天拟古抛射鄱阳湖千庐起角染缸三种人山房商定蛇舅母盛际生墓手力钱説书私厚松庭踏拉桃色田洫万古长青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