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饥荒。《后汉书·朱暉传》:“ 永兴 元年, 河 溢,漂害人庶数十万户,百姓荒饉,流移道路。”《新唐书·张廷珪传》:“风雨迷错,荒饉日甚。”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下》:“ 刘君良 四世同居, 隋 末荒饉,妻劝其异居。”
“荒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uāng jǐn,属于书面用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以下是综合搜索结果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饥荒”,即因自然灾害或战乱导致粮食严重短缺、民不聊生的状态。例如:“百姓荒馑,流离失所”。
古籍引证
用法与特点
“荒馑”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叙述,强调因自然或社会因素导致的粮食危机,与“饥馑”含义相近,但更侧重灾害背景下的群体性困境。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饥荒”一词更为常用,“荒馑”则多见于学术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新唐书》等原始文献。
《荒馑》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世界上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粮食供应缺乏的恶劣环境。这个词语经常被用来形容大规模饥荒和食物短缺的困境。
《荒馑》的部首是草字头,表明这个字与植物有关。它由三个部首构成:艹、水、口。在汉字笔画中,它一共有7画。
《荒馑》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冯异传》中,其中描述了冯异在灾荒期间通过政策措施调控和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故事。
在繁体字中,《荒馑》写作「荒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些不同于现代形式。对于《荒馑》这个词,古时候的写法为「荒饥」。
1. 这个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与荒馑。
2. 在荒馑时期,人们不得不向其他地区求援。
组词:荒地、荒漠、馑饥、馑主。
近义词:粮食短缺、饥荒、饥馑。
反义词:丰收、充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