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伯劳鸣叫。谓天将寒。《诗·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毛 传:“鵙,伯劳也。” 郑玄 笺:“伯劳鸣,将寒之候也。”鵙,一本作“ 鶪 ”。
(2).鸣叫的伯劳。 汉 王逸 《九思·悼乱》:“左见兮鸣鵙,右睹兮呼梟。” 宋 黄庭坚 《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三:“更化思鸣鵙,遗书似获麟。”
“鸣鵙”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作为动词短语
指伯劳鸟鸣叫,常被用作天气转寒的征兆。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提到“七月鸣鵙,八月载绩”,毛传注解为“鵙,伯劳也”,郑玄进一步说明“伯劳鸣,将寒之候也”。
作为名词短语
指鸣叫的伯劳鸟本身。例如汉代王逸《九思·悼乱》中描述“左见兮鸣鵙,右睹兮呼梟”,宋代黄庭坚诗句“更化思鸣鵙,遗书似获麟”均以“鸣鵙”代指伯劳。
在古代文学中,“鸣鵙”常被赋予季节变迁或环境凄凉的意象:
“鸣鵙”既描述伯劳鸟的鸣叫行为,也指代鸟本身,兼具自然现象与文学意象的双重含义,多见于古典诗文,用以提示时节或营造意境。
《鸣鵙》(míng jué)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具有多重含义。
该字的拆分部首为鸟(鳥)和鸟(鳥),共有22划。
《鸣鵙》的来源较为模糊,但据传为中国古代文学名家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中提到,歌词中有“鸟宿汉皋树,花落古堰桥”等句子,其中提及了鸣鵙一词。
在繁体中文中,鸣鵙的字形保留了繁体字特有的复杂数画线条,但其读音仍然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据了解,《鸣鵙》在古代汉字中的形状较为独特,更加传神。不过,对于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考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句,展示了《鸣鵙》在文章中的应用:
与《鸣鵙》相关的组词包括:鸣叫、鵙鸣、鸣声等。
与《鸣鵙》近义词包括:鸟鸣、鸟叫、鸣声。
与《鸣鵙》反义词包括:寂静、无声、安静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