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明教的意思、明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明教的解释

[(your) penetrating judgment] 旧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称

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战国策·魏策》

详细解释

(1).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战国策·魏策一》:“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郭沫若 《看科学研究成绩展览》诗:“思想武装忘自我,遵循明教学 ****** 。”

(2).修明教育。《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

(3).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 五代 、 宋 、 元 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宋 陆游 《条对状》:“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 淮南 谓之二禬子, 两浙 谓之牟尼教, 江东 谓之四果, 江西 谓之金刚禪, 福建 谓之明教,揭諦斋之类,名号不一。” 王国维 《观堂别集·摩尼教流行中国考》:“至於 五季 尚有 陈州 母乙 之乱,明教禳鬼之事,及 大中祥符 重修《道藏》,明教经典,乃得因缘编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明教一词在汉语词典与历史文化语境中具有双重释义,以下从权威文献角度分述其含义:

  1. 字义解析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明教”原指“圣明的教诲”,属褒义表达,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明教之谓‘和’”,强调光明正大的教化理念。此义项在古籍中多用于称颂君主或贤者的德行。

  2. 宗教历史专称

    “明教”作为专有名词特指摩尼教(Manichaeism),该教由波斯人摩尼(Mani)于公元3世纪创立,融合祆教、基督教、佛教等教义,主张二元论哲学。唐代传入中国后,因教义核心“光明战胜黑暗”得名“明教”。宋代文献《云笈七签》记载:“末尼火祆者,初来西域,传法入中国,谓之明教。”

  3. 传播与本土化

    据《旧唐书·回鹘传》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朝廷在长安修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标志明教正式受官方认可。宋代《闽书》提及明教在福建地区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食菜事魔”习俗,成为农民起义的精神纽带。

  4. 文化影响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分析,明教教义与宋代“魔教”传说深刻影响文学创作,如《水浒传》方腊起义情节即受此启发。现代学者林悟殊在《摩尼教及其东渐》中进一步考证,敦煌文献与福建霞浦文书均发现明教经文,证实其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深度融合。

网络扩展解释

“明教”一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1. 敬辞用法(高明的指教)
    作为古代对他人言论或书信的敬称,常见于文献中。例如《战国策·魏策》记载:“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保留了历史语境中的谦敬色彩。

  2. 宗教组织(摩尼教演变而来)
    明教是波斯摩尼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秘密宗教,融合了道教、佛教等元素,崇拜光明之神摩尼及日月,尊张角为教祖。其教义强调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主张“黑暗终将过去,光明即将来临”,因此在五代、宋、元时期常被农民起义利用,如方腊起义、王念经起义等。

  3. 次要含义(修明教育)
    部分典籍如《商君书·赏刑》提到“明教”指修明教育,但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较为罕见,现代几乎不再使用。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教义细节,可参考《战国策》《商君书》等文献或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漭漭百子池板刺便假若踩草差移陈托尺寸之柄迟慢赤县樗栎庸材翠滑打参道韵奠立點酥点头之交帝俄耳食之言反畔分巡更长梦短曷旦合要胡母缄题牋檄叫絶嘉馔谨秘橘洲口香片奁币鍊术脸子凌波军面砖鸣条纳士招贤披谢洽应庆宥契丈扰服叡后三千营散束洒然煞认神浒事柄刷定水站松阴微析诿延崄峨谐妻玺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