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士招贤的意思、纳士招贤的详细解释
纳士招贤的解释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招贤的解释 招揽贤人。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闕,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夫崇恩偏授,易启私溺之失;至公均被,必广招贤之路。” 明 李东阳 《与钱太守》诗
专业解析
纳士招贤是汉语成语,指接纳有才德的人,招揽有才能的人,比喻广泛吸收人才。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一、词义解析
-
字义拆解
- 纳:接纳、收容。《说文解字》释为“丝湿纳纳也”,引申为包容、引进。
- 士:古代指有才能的人,特指文人、谋士(如《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
- 招:招引、邀请。《广雅》注“招,来也”。
- 贤:德才兼备者(如《周礼》“以贤制爵”)。
整体释义:主动延揽和重用德才兼备之人。
-
成语结构
并列结构,“纳士”与“招贤”同义复用,强调广泛吸纳人才的主动性。
二、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指接纳贤士,招揽人才。形容求才若渴。
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1063页。
(在线阅读)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招纳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39页。
(官方介绍)
-
《成语源流大词典》
源于先秦文献,如《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后演化为固定成语。
中华书局,2003年,第1287页。
三、历史典故与用例
-
经典出处
-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描绘周公为招贤纳士废寝忘食,成为成语精神源头。
(原文链接)
-
古代用例
- 元代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
“待纳士招贤,休言咱庙堂贫瘠,自有那栋梁材济济跄跄。”
四、现代应用场景
-
政策领域
用于描述人才引进政策,如地方政府“纳士招贤计划”。
例:深圳市“孔雀计划”以纳士招贤为目标,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政策来源)
-
企业文化
企业招聘标语常引用此成语,强调对精英人才的重视。
例:华为招聘口号“纳天下士,招四海贤”。
五、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广开才路
- 反义词:嫉贤妒能、闭门谢客、拒人千里
参见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6.
- 刘洁修. 《成语源流大词典》[M]. 中华书局, 2003.
- 司马迁. 《史记》[DB/OL].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人才引进政策[EB/OL]. 2023.
网络扩展解释
“纳士招贤”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nà shì zhāo xián,主要用于形容招揽和接纳有才能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字面拆分:
- 纳:接受、接纳;
- 士:古代指读书人或有一定才能的人;
- 招:招收、吸引;
- 贤:有德行和才干的人。
- 整体释义:指广泛吸收、网罗人才,尤其注重吸引有学识和品德的人加入。
二、出处与典故
-
历史起源:
- 最早可追溯至《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为振兴燕国,“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降低身份、以厚礼招揽人才)。
-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陈抟高卧》中也有使用:“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进一步推广了这一成语。
-
文学引用:
- 在《三国演义》《青衫泪》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被用于描述君主或领袖重视人才的情节。
三、用法与示例
- 语境:多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表达,强调组织或国家主动吸纳人才。
- 示例:
- “公司正处于扩张期,需纳士招贤以增强竞争力。”
- 元代《薛苞认母》中提到:“圣人纳士招贤,何不进取功名?”
四、近义词
- 招贤纳士:与“纳士招贤”意义相同,仅词序不同。
- 广纳贤才:侧重广泛接纳各类人才。
- 礼贤下士:强调对人才的尊重和礼遇。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典故或例句,可参考《战国策》、元杂剧等文献,或通过权威词典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
暗度丙烯俾倪不均苍烟操介操舍蚩笑吹毛洗垢待望得霜鹰断根绝种独轮车風波亭副研究员佛郁干错高燎勾钉轨量鬼趣桓山鸟懽燕昏虐婚娶溷杂货品贾胡葭思诫语禁子穄子峻卓看议寇儆临近临崖勒马罗敷有夫曼殊室利懋长秒针冥筌奴产子瀑布其貌不扬秦栈麴君去甚去泰三鳣商云设朝诗余守操衰癃讼状碎裂团行頽坼晚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