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钵袋的意思、钵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钵袋的解释

亦作“钵帒”。犹衣钵。佛教中由师授徒表示传法的袈裟和钵。引申为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宋 陆游 《别建安》诗之一:“三十年来云水僧,常挑鉢帒繫行縢。” 宋 陆游 《示子聿》诗:“我死汝应传鉢袋,勉持愚直报明时。” 清 查慎行 《得树楼杂钞》卷十五:“鉢袋,犹禪家所云衣鉢也。惟 放翁 诗常用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钵袋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字义、宗教背景及历史用法综合理解:


一、字义解析

  1. 钵(bō)

    指古代僧侣盛饭食的陶制器具,形似碗而略深,亦称“钵盂”。其本义为洗涤或盛放物品的器皿,后专指佛教僧人的食器。

    来源:《汉语大词典》 “钵”字条释义。

  2. 袋(dài)

    泛指用布、皮等材料制成的盛物囊袋,如“布袋”“口袋”。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袋”字条释义。


二、复合词“钵袋”的释义

钵袋指僧人用于收纳钵盂的布袋,是佛教僧侣随身携带的实用物品,兼具宗教象征意义:

  1. 实物功能:

    用于包裹、携带钵盂,避免化缘或云游时器具损毁,常见于行脚僧的装备中。

    来源:佛教典籍《百丈清规》对僧人随身物件的记载。

  2. 宗教象征:

    象征僧人简朴清修的生活,亦关联“衣钵相传”的禅宗传统,代表法脉传承的信物载体。

    来源:禅宗文献《景德传灯录》中“衣钵”传承的典故延伸。


三、文化延伸用法

在文学与口语中,“钵袋”偶作比喻: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佛教仪轨记载:

    唐代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明确提及僧人应“以袋盛钵”,防止器具污损。

  2. 历史实物印证: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绀琉璃钵”附锦袋,印证钵袋的形制与用途(见《正仓院宝物·北仓卷》)。


钵袋的核心含义为僧人收纳钵盂的布袋,是佛教文化中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的专有物品,其释义需依托宗教语境方能完整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钵袋”是佛教术语,具有实际用途和象征意义双重内涵,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钵袋指僧人用于携带钵(佛教食器)的布袋,又称“钵帒”或“钵囊”。其作用类似于现代收纳袋,主要用于行路时装钵,防止钵体破损。在佛教戒律中,钵袋与药袋、杂袋并列为僧人三种随身袋具。

二、佛教用途

  1. 实用功能
    据《有部毗奈耶杂事》记载,佛陀因比丘手持钵易摔碎,遂允许用衣角包裹,后进一步规范为制作专用钵袋,可挂于肩上携带。
  2. 材质规范
    钵袋材质和大小无严格限制,但属于僧人“尼师坛”(坐具)的附属物品之一。

三、引申含义

该词从具体器物发展为传承象征,类比“衣钵”概念,代表师徒间思想、学术或技能的传授。如:

四、相关概念辨析

与“钵”本身不同,钵袋更侧重携带与传承功能。佛教规定钵的材质(体)、颜色(色)、容量(量)需符合戒律,而钵袋作为附属工具,主要服务于实用性需求。

扩展阅读建议:可通过《有部毗奈耶杂事》了解原始佛教对钵袋的规定,或从陆游诗词体会该词在传统文化中的引申运用。

别人正在浏览...

暗桩遨赏罢止别具匠心捕诛岔曲齿痕捶床棰辱逮行弹盘大自流盆地幡盖方籍蜂集封禅藳服雾赶场古读裹尸马革怀蓄还淳反素皇世撝挹家火渐耳景夕金芝决科客葬口顺乐民浏飙六蓺面署第一民生在勤徘徊菊牌头鹏噣铍刀平盘蜣转漆椀跂行喘息趋炎如原以偿少礼盛茂手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铁砚穿铜锤团勇土库曼人晚就圩田危言正色销亡谢罗山胁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