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客葬的意思、客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客葬的解释

葬埋于外地。 唐 韩愈 《祭石君文》:“客葬 秦 原,孤魂谁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客葬指死者安葬于故乡之外的地方,核心含义是因故未能归葬故乡而葬于异乡。这一词汇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落叶归根”的重视以及对客死他乡的遗憾。以下从权威辞书及文化研究角度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与核心释义

    “客”指寄居异地、非本地之人,“葬”即安葬。合称“客葬”特指亡故后未能归葬故土,在旅居地或他乡下葬。这反映了古代安土重迁的观念和归葬祖坟的习俗。例如《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埋葬在他乡”。

  2. 文化背景与情感色彩

    古代交通不便,客居者若身故异乡,常因条件限制暂厝或就地安葬,称为“客葬”。这一行为带有无奈与悲凉色彩,与“归葬”形成对比,如《北史·周纪下》载宇文觉“客葬于颍川某地”,即因政治变故未能归乡。学者指出,客葬现象体现了传统丧葬文化中“魂归故里”的精神诉求(《中国丧葬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3. 文献用例佐证

    • 《北史·孝行传》:“(张元)祖丧,尸柩在外,客葬三十余年。” 指灵柩长期停放他乡未能归葬。
    • 唐代墓志:常见“客葬于某地”的表述,如洛阳出土墓志载“夫人客葬邙山”,表明非本土安葬(《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与现代概念的关联

    当代研究中,“客葬”仍用于描述古代移民、戍边将士、流放官员等群体的特殊葬俗。考古发现如新疆、敦煌的客葬墓群,印证了历史上人口流动与丧葬实践的关系(《考古学报》2019年第3期)。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http://www.hydcd.com/cd/htm13/ci194510.htm
  2. 《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3. 陈华文《中国丧葬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4. 《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网络扩展解释

“客葬”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客葬指将逝者安葬于外地,而非故乡或家族墓地。这一概念多用于描述因迁徙、战乱或其他原因无法归葬故土的情况。例如,唐代韩愈在《祭石君文》中写道:“客葬秦原,孤魂谁附?”,体现了对逝者异乡安葬的感慨。


二、字义分解

  1. 客:
    • 本义为“外来者”,与“主”相对,如宾客、旅客。
    • 引申为“寄居或迁居外地的人”,如“客居他乡”。
  2. 葬:
    • 指处理遗体的行为,如土葬、火葬等。

组合后,“客葬”即强调“在外地安葬”的特殊性。


三、文献例证与文学引用

  1. 古代诗文:

    • 韩愈《祭石君文》是最早的文献例证,直接点明“客葬”的凄凉情境。
    • 明代王恭诗句“客葬感夷王”、宋代释居简“客葬柰贫何”等,均以文学形式强化了该词的情感色彩。
  2. 文化背景:
    古代交通不便,客死他乡者往往难以归葬,因此“客葬”常与孤寂、漂泊等意象关联,反映传统观念中对落叶归根的重视。


四、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客葬”一词使用较少,但在历史研究、文学分析或探讨丧葬文化时仍具参考价值,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与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按抑白直避仕避孕撑舌程择串月词说大创等第调润调阅嫡舅东篱肚里生荆棘舵轮发昏发纾氛沴富中关访贯蝨股肱股栗过曲澒挏回衺胡母假痴不癫翦爪激肃寄谢览镜隶齿麦粥毛举细故皮解库平坡清江曲侵怨蘧宁人情冷煖熔焊宂贱森緑失称收刈水晶疏苗送离提炼鞓带推迟推枯折腐亡形乌白马角无盐遐纪相留祥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