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w-lying paddy fields surrounded with dykes] 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
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 汉 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 唐 代已相当发达。关于圩田的最早记载,是 北宋 沉括 的《万春圩图记》。 宋 杨万里 《圩田》诗:“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明史·蔡天祐传》:“闢滨海圩田数万顷,民名之曰‘蔡公田’。” 清 魏源 《秦淮镫船引》:“圩田熟收船价低,惊魂甫定歌喉愴。”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圩田--又叫围田。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 五代 时, 江 南已有圩田,一个大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闸门…… 北宋 时,圩田在南方进一步发展。 太平州 芜湖县 万春圩 ,有田十二万七千亩,圩中有大道长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涝,可以常保丰收。这是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参阅《文献通考·田赋六》。
圩田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农田形式,其核心特征是通过人工筑堤围垦低洼地或河湖滩涂,形成防涝抗旱的耕作区。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圩田又称“围田”,指在江河湖海附近的低洼地带修筑堤坝围成的农田。堤上设有涵闸系统,平时闭闸防止外部洪水侵入,旱季开闸引水灌溉,实现旱涝保收。
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称“圩田”),湖南、湖北则称“垸田”。例如江苏兴化圩田集中于东部射阳湖洼地,清代成为稻作核心区。
圩田虽显著提升农业产量,但过度围垦导致湖泊萎缩、生态失衡。宋代以后因滥围问题受到批评。
如需了解不同地区的具体案例或技术细节,可查阅《万春圩图记》等历史文献,或参考地理类权威期刊对圩田系统的分析。
《圩田》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其中,《圩》是部首为土的汉字,读音为"wei2",输入法编码为"ftdt";而《田》则是部首为田的汉字,读音为"tian2",输入法编码为"lw"。
《圩》的部首为土,它的拆分笔画依次为:竖、横、横;《田》的部首为田,它的拆分笔画依次为:竖、撇、撇、捺。
《圩田》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它是由两个不同的字组合而成。《圩》有疆域之意,指的是围起来的田地。而《田》则是指农田、耕作之意。综合起来,《圩田》指的是通过围墙保护起来的田地,也可以理解为围起来的农田。
《圩田》的繁体形式为「圍田」。
在古代汉字中,《圩》的写法较为复杂,早期的写法包括"刖"和"夑",意义与现代的"圩"相近。而《田》的古时候写法有"甲"、"甴"等变体。
1. 农民们正在耕种《圩田》中的庄稼。
2. 春天是《圩田》里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根据《圩田》的词义,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围圩:指围墙的圩。
2. 田地:指农田。
3. 地块:指土地的一部分。
近义词:田庄、农田
反义词:山林、草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