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藳的意思、封禅藳的详细解释
封禅藳的解释
(1).本谓 司马相如 奏言封禅事的遗书,后泛指上奏的遗稿。 宋 陈傅良 《挽尤延之尚书》诗之三:“遗奏定留封禪藳,凭谁吹送九重天。”
(2).泛指遗书。 宋 林景熙 《哭伯氏》诗之二:“旧篋已无封禪藳,独怜渴病似 文园 。”参见“ 封禪文 ”。
词语分解
- 封的解释 封 ē 密闭,使跟外面隔绝:封闭。密封。封口。封存。封条。封贮。封面。封底。封锁。封顶。冰封雪飘。封山育林。 用来装信、钱等物的纸套:信封。赏封。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封侯。封君(领有封地
专业解析
"封禅藳"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需要从构成它的两个部分“封禅”和“藳”来理解,并需结合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进行阐释:
-
“封禅”的含义:
-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举行的极为隆重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 “封”:指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
- “禅”:指在泰山下的小山(如梁父山、社首山等)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
- 封禅被视为帝王受命于天、功绩卓著、国家昌盛的象征性仪式,是古代最高规格的国家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
-
“藳”的含义:
- “藳”是“稿”的异体字,同“稿”。
- 其核心含义是草稿、底稿、文稿、未定稿。可以指文章、图画的草样,也可以指公文、奏章的草拟本。
-
“封禅藳”的合成含义:
- 将两部分结合起来,“封禅藳”指的就是为举行封禅大典而撰写的、关于封禅仪式的文稿、奏章或相关文件的草稿或底稿。
- 具体来说,它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 封禅仪式的具体流程与步骤:详细记载祭祀的时间、地点、程序、所用礼器、祭品、乐舞等。
- 封禅文:帝王在封禅时向天地告功的正式文书,内容通常包括颂扬帝王功德、国泰民安、天降祥瑞,并祈求上天继续庇佑。历史上著名的封禅文有司马相如的《封禅文》等。
- 相关的奏议、策论:大臣们关于是否应该封禅、何时封禅、如何封禅等问题的讨论和建议的草稿。
- 典礼的筹备方案:涉及人员安排、物资准备、路线规划等具体事务的文书草稿。
-
文献依据与背景:
- 封禅作为重大国典,其仪式的确立、文书的撰写都需要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反复的讨论、修改。因此,产生大量的草稿文件是必然的。
-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详细记载了自上古至汉武帝时代的封禅历史和仪轨讨论,其中必然涉及相关文书的起草过程。
- 班固《汉书》等史书也记载了关于封禅的奏议和文书(如《汉书·兒宽传》中兒宽与群臣议封禅事),这些正式文本在定稿前都有其“藳”。
- 司马相如临终前留下《封禅文》,这篇著名的文章本身在定稿前也必然有草稿阶段。
“封禅藳”特指为筹备和举行中国古代帝王封禅大典而草拟的、关于仪式规程、告天文书(封禅文)及相关奏议、方案等的文稿底稿或未定稿。它反映了封禅这一重大典礼在文书准备层面的具体形态,是研究古代国家祭祀礼仪和文书制度的重要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
“封禅藳”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本义:原指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临终前撰写的《封禅文》,这是他向汉武帝建议举行封禅大典的遗稿。后引申为臣子呈递君王的奏章遗稿,尤其是涉及国家礼仪的重要文书。
- 广义延伸:在文学语境中,也可泛指个人遗留的书稿或遗作,如宋代林景熙《哭伯氏》诗中用“封禪藳”代指亡兄的遗书。
二、词源与结构
- 拼音:fēng shàn gǎo(注音:ㄈㄥ ㄕㄢˋ ㄍㄠˇ)。
- 构词:
- 封禅: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仪式(“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 藳:同“稿”,指文稿。组合后特指与封禅相关的文书。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诗词中,形容重要人物临终前留下的奏章或著作。例如宋代陈傅良诗句“遗奏定留封禪藳”,即以司马相如的典故暗喻逝者留有未竟的治国建言。
四、关联知识补充
封禅仪式本身起源于夏商时期,是帝王彰显功绩、祈求国泰民安的盛大典礼,以泰山为主要举行地。司马相如的《封禅文》因文采与政治意义并重,成为后世类似文书的典范,故“封禅藳”逐渐演变为代称。
如需进一步了解“封禅”的具体流程与文化意义,可参考、5、8、9中的详细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騃儿拜免白头到老百样玲珑宝持变复比肩并起拨闷长班朝次成仙敌害豆剖瓜分枫人伏死府掾高族鹤行鸡群后徕火光冲天猢狲大王奸宄较瘦量肥街禁金丝草禁苑黄就封拦羊冷局量力而行礼际邻村鸬鹚瘟眉眼传情门诊明断莫斯科公国牛蘈烹狗藏弓皮里阳秋瓶竭罍耻牝咮鸣辰嵌空轻足穷拉拉认输柔悫升荣始末缘由思路驷騵条入叶贯铁画银钩蹄氏观缇帅贤度闲云孤鹤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