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裹尸马革的意思、裹尸马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裹尸马革的解释

见“ 裹尸马革 ”。


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忠勇无畏,战死沙场。语本《后汉书·马援传》:“方今 匈奴 、 乌桓 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於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杨诚斋军门》:“如使 芳 执殳效命,早裹尸马革矣。”亦作“ 裹尸马革 ”。 宋 陆游 《陇头水》诗:“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清 孙义钧 《前定海行》:“裹尸马革壮夫心,囊骨鴟夷忠勇节。”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裹尸马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uǒ shī mǎ gé,以下为详细解释:

1.出处与典故

源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指男儿应战死沙场,用马皮包裹尸体归葬,而非苟活于家中。

2.释义与内涵

3.用法与结构

4.示例与延伸

5.感情色彩与适用场景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宋代诗词。

网络扩展解释二

《裹尸马革》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物坚定不移、永远保持信念,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不会变心。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它的部首是“衣”,笔画的总数是18个。其中,“裹”是由“衣”和“固”组合而成,它的部首是“衣”,总共有12个笔画;“尸”的部首是“尸”,有2个笔画;“马”的部首是“马”,有3个笔画;“革”的部首是“革”,有8个笔画。

《裹尸马革》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说,在北魏国家统一后,有一位名叫靳尚的将军,他忠诚勇敢,不畏强敌。他在作战时,常常用自己的马革包裹自己的尸体,使敌人错误地以为他已经死亡。等到一个恰当的时机,他会突然出现,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因此,人们后来就用“裹尸马革”来形容那些坚守信念的人,即使在危险的境地,也绝不退缩。

关于《裹尸马革》这个成语在繁体中的写法,其实与简体中的写法是一样的,都是“裹尸马革”。所以,无论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可以正确地表达这个成语的意思。

根据古代的汉字写法,可以了解到《裹尸马革》这个成语的古汉字写法。例如:“裹”可以用古代的“襁”表示;“马”可以用古代的“馬”表示;“革”可以用古代的“革”表示。因为汉字的演变和规范化,这些古代写法逐渐被现代的简化字所取代,但它们仍然代表着同样的含义。

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裹尸马革》这个成语的用法:

他是一个坚定的************者,一生都在为实现************事业而奋斗,他在执政期间,从不接受贿赂和利益诱惑,坚守道义,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裹尸马革》的人。

一些与《裹尸马革》意思相近的成语包括“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等。这些成语都形容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相同的信念,不轻易动摇。

相反地,《裹尸马革》的反义词可以包括“背信弃义”、“改变立场”等。这些词语形容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或者利益诱惑时背离自己的信念,不坚定。

别人正在浏览...

贝利碧荣閟啬朝客高流超雪成门户春和大费谛伺房产俯矜盖建公才公望灌佛官老爷馆御鬼佬环运获命护梯叫驴骄马节律借榻旌币绢估举步絶巘枯空类味缭垣里区力屈吕公茭履仁猫猪闷头邈真拗峭暖气团契重七子八壻少礼声传受赏爽烈顺旨司辰宿田翁陶衣螣蛇铜荡晚叶无点响和详华相柳宪辟险衅小鹿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