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使道德沦丧。《书·君奭》:“ 有殷 嗣天灭威。”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下》:“‘ 有殷 嗣天灭威’者, 有殷 之君继天出治,而乃灭德不务,所以丧亡也。”
“灭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灭威(拼音:miè wēi)的核心含义为“使道德沦丧”,常用来描述统治者或群体因失德而导致衰败的现象。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在线词典)中被反复提及。
该词最早出自《尚书·君奭》:“有殷嗣天灭威。”
部分资料(如查字典)提到,“灭威”也可引申为“消除敌人的威势”,常见于战争或竞争场景,指通过击败对手使其失去优势地位。例如:“两军交战中,一方通过谋略灭威制胜。”
现代语境中,“灭威”的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学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向(道德沦丧或削弱威势)。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词典的释义差异,可参考、2、4等来源。
《灭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消除威势、铲除威胁,是指打压、制止或消灭敌人或对手的势力。
《灭威》这个词由“火”部和“女”部组成,其中,“火”部在字的最左边,表示与火有关的意义;“女”部在右侧,表示与女性或女子有关。
根据字的结构,可以看出《灭威》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2画。
《灭威》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是常见的,而灭威一词则被用来形容战胜敌人的力量与威势。
《灭威》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与简体相同。
古时候,《灭威》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没有太大的差异。
1.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必须灭威敌人,保卫我们的领土。
2. 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需要注重军事战略,灭威才能获得胜利。
灭敌、灭亡、痛击、打击、消灭、打败、剿灭
征服、克敌制胜、战胜、获胜、击败
保护、守护、维护、安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