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行仁道。《易·乾》:“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汎爱施生,足以尊长於人也。” 宋 曾巩 《到任谢职司诸官员状》:“伏遇某官体仁为任,充美在躬。” 清 戴震 《原善》下:“君子体仁以修身,则行修也。”参见“ 履仁 ”。
“体仁”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传统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如下:
“体仁”指躬行仁道,即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仁爱精神。拼音为tǐ rén,其中“体”意为实践、体现,“仁”则是儒家核心思想中的博爱、仁慈()。
该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孔颖达疏解为:“君子体包仁道,泛爱施生,足以尊长于人。”意为君子通过践行仁德,能成为众人的表率()。
在儒家语境中,“体仁”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之一。《文言传》提到“体仁足以长人”,强调君子需以仁爱为本,使他人安居乐业,体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
“体仁”不仅是对仁爱思想的认同,更强调通过行为实践仁德,是儒家对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双重要求。其内涵贯穿古代经典,至今仍被用于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体仁》是一个包含两个汉字的词语,体(tǐ)和仁(rén)。这个词语表示的是人们通过身体力行去体验和实践仁德的意志。
《体仁》的第一个字体(tǐ)是由“月”作为部首,由图形来表示的。“月”表示月亮,也表示肉体或者身体。它的笔画数目是8。
《体仁》的第二个字仁(rén)是由“人”作为部首,由图形来表示的。“人”表示人类,也表示人的品德。它的笔画数目是4。
《体仁》这个词语起源于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语多出现在讲述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章中。
繁体字是《体仁》的传统写法,在繁体字中,体(體)和仁(仁)的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的汉字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汉字的笔画顺序、形态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规定。对于《体仁》来说,古代的写法可能略有差异,目前的一般认为是“體仁”。古代字形的变化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
他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体会到了仁德的重要性。
他坚信通过身体力行去体仁,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思想。
体验、体悟、体会、仁慈、仁爱、仁心
仁义、仁爱、仁慈、仁心、仁术、仁道
暴虐、残忍、无情、无义、无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