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碑的意思、庙堂碑的详细解释
庙堂碑的解释
即《孔子庙堂碑》。立于 唐 贞观 初, 虞世南 撰并书,记述 唐 武德 九年封 孔子 二十三世孙 孔德伦 为“褒圣侯”及修葺 孔 庙等事,书法俊朗圆腴,内刚外柔,为 唐 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随庙毁。 武后 长安 三年重刻,相王 李旦 篆额,冠以“大周”二字, 大中 四年琢去,后佚。 宋 初 王彦超 重刻,今存 西安 碑林 ,俗称“西庙堂碑”。 山东 城武 亦存一石, 元 刻,称“东庙堂碑”。东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参阅《金石粹编》卷四一。
词语分解
- 庙的解释 庙 (廟) à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庙。宗庙。太庙。 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庙。岳庙。寺庙。 王宫的前殿,泛指朝廷:庙堂。 笔画数:; 部首:广;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庙堂碑”一般指《孔子庙堂碑》,是唐代著名碑刻,由书法家虞世南撰写并书写,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核心含义:指为纪念孔子庙堂修建或祭祀活动而立的碑刻,特指虞世南所书的唐楷名作《孔子庙堂碑》。
- 历史背景:碑文记述唐武德九年(626年)封孔子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初刻于贞观初年,但原碑毁于火灾,后多次重刻。
2.书法艺术特征
- 风格特点:书法“圆润朗秀,外刚内柔”,融合智永笔法,被视为唐楷典范。其结构严谨,笔力遒劲,碑体丰腴而不失骨力,被赞为“唐楷圭臬”。
- 艺术地位:虞世南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楷书影响深远,历代书法家多以此为临习范本。
3.碑刻流传与版本
- 原碑命运:初刻于贞观七年(633年),不久因孔庙火灾损毁;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重刻,并加篆额“大周”,后额题被磨去。
- 现存版本:
- 西庙堂碑:北宋王彦超重刻,现存西安碑林。
- 东庙堂碑:元代重刻,现存山东城武(今成武县)。
4.文化意义与衍生用法
- 象征意义:碑文内容体现唐代尊儒重道的思想,成为儒家文化传承的载体。
- 成语引申:在部分语境中,“孔子庙堂碑”被引申为形容学识渊博、才华卓越之人(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5.补充说明
- 需注意“庙堂碑”一词在不同文献中可能泛指孔庙相关碑刻,但特指虞世南版本时,需明确为《孔子庙堂碑》。其历史与艺术价值使其成为研究唐代书法、儒家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庙堂碑的意思
《庙堂碑》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古代供奉于庙堂之中的石碑。它是用来记载文化、历史等重要内容的石制雕刻物。
拆分部首和笔画
《庙堂碑》这个词可以拆分成庙、堂和碑三个部分。
- 庙:部首是广,总计5个笔画。
- 堂:部首是土,总计9个笔画。
- 碑:部首是石,总计112个笔画。
来源
《庙堂碑》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古人在庙堂内修建石碑,以记录重要的事件、功绩等。这些石碑通过雕刻字体的方式,把信息融入其中,以供后人查阅和研究。
繁体
《庙堂碑》的繁体形式为「廟堂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庙堂碑」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具体的汉字写法可能因时代、地域和书法风格等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例句
1. 他细细品读着庙堂碑上的古代文字,以了解先人们的智慧和贡献。
2. 这座庙堂碑记载着这座古城的历史沧桑,深深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组词
庙宇、庙会、堂屋、碑文、碑刻、史书、历史
近义词
碑碣、碑铭、碑帖、碑记
反义词
文本、书信、文章、屏幕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