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绵蕝 ”。亦作“緜蕞”。亦作“緜蕝”。1.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叔孙通 欲为 汉高祖 创立朝仪,使征 鲁 诸生三十馀人, 叔孙通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餘人为緜蕞野外”,习肄月馀始成。按,引绳为“緜”,束茅以表位为“蕞”。后因谓制订整顿朝仪典章为“绵蕞”或“绵蕝”。《旧唐书·杜鸿渐传》:“ 鸿渐 素习帝王陈布之仪,君臣朝见之礼,遂採摭旧仪,绵蕝其事。” 宋 范仲淹 《奏乞两府兼判》:“太常礼院,用歷代之礼,或不谨於典法,随时绵蕝,纲纪寖坏,制度日隳。” 沉砺 《感怀》诗之七:“ 叔孙 绵蕝曾何补, 优孟 衣冠聊解嘲。”
(2).引申指经营创建。 宋 刘克庄 《念奴娇·二和丙寅生日》词:“草堂緜蕝,百年栖託於此。”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海内志士,颇跂息辐集,谓庶有瘳,既为言者所阻,绵蕝未定,遽以輟散。” 汤一鹗 《论裁撤领事裁判权之预备》:“以绵蕞草创,而不求其备。”
(3).借指表率。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书》:“洸洸乎,洋洋乎,为诸生之蓍龟,作后来之绵蕝。”
“绵蕞”是一个历史典故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本义:制定朝仪典章
源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叔孙通为汉高祖刘邦制定朝廷礼仪时,召集儒生在野外“引绳为绵,束茅为蕞”(用绳子划定区域,茅草标记位置),模拟演练礼仪流程。后以“绵蕞”代指制定或整顿国家典章制度。例如《旧唐书》提到杜鸿渐“採摭旧仪,绵蕝其事”,即沿用此意。
引申义:经营创建
宋代以后,词义扩展为对制度、事业等的规划与创立。如范仲淹在奏折中批评太常礼院“随时绵蕝”导致纲纪败坏,即指随意改动礼制;梁启超也曾用“绵蕝未定”形容维新事业未成。
借代义:表率或规范
少数文献中,“绵蕞”被借喻为典范或标准,如汤一鹗提及“绵蕞草创”时,暗含制度初创需逐步完善之意。
该词核心围绕“制度创立与规范”,从具体礼仪制定延伸到抽象的建设行为,兼具历史专指性与文化衍生性。
绵蕞(mián z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某物细小而繁密。
绵字由“纟”(纤维部首)和“宀”(宀部首)组成,共有10画;蕞字由“艹”(草字头部首)和“辶”(辶部首)组成,共有14画。
绵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庄子·山木》:“阪者,绵蕞与。”繁体字的写法为「綿蕞」。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绵蕞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庄子·山木》的记载,古书中绵蕞的字形为「纟艹艸辶」。
1. 叶子上的露珠绵蕞地挂在上面。
2. 这个花园里的花朵绵蕞地开满了枝头。
绵延、茂盛、繁密、蓬勃、万累如绵等。
细密、繁多、繁杂、极密等。
稀疏、稀少、稀薄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