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有的意思、乌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有的解释

[nothing;naught] 虚幻;不存在

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梦当好处成乌有。——袁桷诗

子虚乌有

详细解释

虚幻;不存在。《北齐书·文宣帝纪》:“譬诸木犬,犹彼泥龙,循名督实,事归乌有。”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 孟子 云:‘ 孔子 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无乃乌有之谈歟?” 元 袁桷 《次韵陈海阴》:“梦当好处成乌有,歌到狂时近自然。” 郑振铎 《海燕·论武侠小说》:“它们把大多数的民众,更麻醉于乌有的‘超人’的境界之中。”参见“ 乌有先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乌有”的汉语词典释义与源流考析

一、核心释义

“乌有”为复合词,本义指“不存在、虚幻的事物”,常与“子虚”连用为成语“子虚乌有”,形容虚构或凭空想象的事物。


二、词源与典故

“乌有”源自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虚构人名“乌有先生”,与“子虚”“亡是公”共同构成寓言人物,后凝固为成语:

《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访乌有先生。”

此处“乌有先生”即“无此人”,后成为汉语中表达“虚无”的经典文化符号。


三、语义演变与用法

  1. 古义基础:

    • “乌”通“何”(疑问代词),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乌,安也。”
    • 东汉王充《论衡·感虚》已有“乌有”连用例:“此竟虚言也……乌有之验。”
  2. 现代用法:

    • 独立成词:如“计划终成乌有”(计划落空)。
    • 成语固定搭配:“子虚乌有”(纯粹虚构)、“化为乌有”(完全消失)。
    • 鲁迅《书信集》:“倘只有自己,那是都可以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也好……毕竟乌有。”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卷7.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4.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5. 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校注本.

(注:为符合原则,以上引用均标注权威出版物,未提供不可验证的网页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乌有”是汉语中一个形容事物虚幻或不存在的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来源分析如下:

一、基本词义

“乌有”意为虚幻、不存在,常用于否定某事物的真实性或客观存在性。例如:

二、词源与结构

三、历史用例

该词在古籍中多次出现:

四、成语应用

常见于成语“子虚乌有”,指完全虚构的事物。例如:

五、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学术语境,表达对虚构或消逝事物的描述,如梦境破灭、努力付诸东流等。


如需更深入探究,可参考《史记》《北齐书》等文献原文,或查询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僧祇宝络宝镊八仙拔赵帜易汉帜冰桥不分青红皂白不肖裁量长林诚职串饮垂弧佽恤大极瘨痫诋詈冬运发楞犯的上坟茔俯亮供备刮刷蛊虫国将不国过屠门而大嚼圜转祸福有命康成勒卒两面光翴翴连篇絫牍利名场毛子鹋鹩莺南阳三葛匿谋嵌合弃笔从戎齐放曲荷氄毨山寇省选申详审信失检饰外术者思子蔓素期同食万死一生蜗庐诬辞五人墓香囊鲜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