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蝌蚪。蛙或蟾蜍的幼体。《庄子·秋水》:“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陆德明 释文:“科斗,虾蟇子也。” 唐 韩愈 《峡石西泉》诗:“闻説旱时求得雨,秖疑科斗是蛟龙。” 宋 梅尧臣 《初闻蛙》诗:“何时科斗生,草根已吐牙。”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 爱罗先珂君 也常常踱来访他们。”
(2).指科斗文字。 唐 韩愈 《科斗书后记》:“於 汴州 识 开封 令 服之 者, 阳冰 子,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 卫宏 《官书》,两部合一卷。”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固 步覘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 宋 陈师道 《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庙器刻科斗,寳樽播华虫。”
(3).指古文经籍。 唐 刘言史 《放萤怨》诗:“架中科斗万餘卷,一字千回重照见。”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十:“ 子由 尝跋 东坡 遗稿云……科斗藏壁间,见者空叹惊。废兴自有时,诗书付 西京 。”
(4).指科斗形营帐。 唐 崔湜 《大漠行》:“科斗连营 太原 道,鱼丽合阵 武威 川。”
"科斗"是汉语中"蝌蚪"的异体写法,指蛙类和蟾蜍类动物的幼体。《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蛙或蟾蜍的幼虫,体椭圆,尾大而扁,游泳水中"(来源:《汉语大词典》第8册)。该词源可追溯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其中记载"科斗,虫之幼者,形若逗点",生动描述了其头圆尾细的形态特征(来源:《说文解字·虫部》)。
在古文献中,"科斗"常作为特殊书写形式的代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科斗书者,其字形头粗尾细,似科斗之泳",指先秦时期用漆书写的文字因笔锋特征而得名(来源:《梦溪笔谈·艺文一》)。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阐释:"今人谓之蝌蚪,取其形似也",说明该词通过形态类比完成词义引申(来源:《说文解字注》卷十三)。
现代生物学沿用"蝌蚪"作为标准术语,定义为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水生幼体阶段,具有鳃呼吸器官和侧扁尾鳍。该生物在变态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后肢先于前肢生长的特殊生理现象(来源:《中国动物志·两栖纲》)。
“科斗”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蛙或蟾蜍的幼体,呈椭圆形,有长尾。
例证:《庄子·秋水》提到“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一种古代书体,因形似蝌蚪而得名,多用于篆书或竹简古文。
例证:《晋书·束晳传》记载“漆书皆科斗字”,苏轼诗中也有“囊简久藏科斗字”的描述。
泛指以科斗文字书写的典籍,如《孝经》等。
古代一种形似蝌蚪的帐篷,具体形制和使用场景暂无详细记载。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语境进一步理解该词含义。
慠民半解一知罢业宾座茀郁不轨之徒残犷焯然承破宠贶穿花蛱蝶杵瓜出令春场畜智地贡踧眉豆娘度词分行改籥广嗣虹霓阁后室欢呼茧丝牛毛焦拳假器驾头家物嗟丘进前旧部叩头栎橿子里曲隆岳靡骋明珠潜能撁强青琐第旗伞秋毫见捐人造革稍侵牲腥失行说委思越遂即濌伯天识调舌投竿卍字窝集闲饭小草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