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心的意思、格心的详细解释
格心的解释
(1).归正之心。《礼记·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6*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6*民有遯心。’” 孔颖达 疏:“格,来也。君若教民以德,整民以礼,则6*民有归上之心。”
(2).谓匡正思想。 明 钱德洪 《王文成公年谱》:“先生自大征后,以为民虽格面,未知格心,乃举乡约告諭父老子弟,使相警戒。”
词语分解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致。 树的长枝。 至,来:格于上下。 感通:格于皇天。 变革,纠正:格非。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中央,枢纽,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心扉。衷心。心旷神怡。人心惟危。 口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格心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格心”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源自儒家思想传统,其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阐释:
一、 核心本义:端正内心,匡正思想
- “格”在此处意为“匡正”、“纠正”、“推究”、“至”(达到)。“心”指人的内心、思想、意念。
- “格心”最核心的含义是指通过自我反省、探究事理来端正自己的内心世界,使思想合乎正道。它强调内在道德的修养和自我约束,是儒家修身的重要环节。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源于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次第。虽然“格心”一词并非直接见于《四书》正文,但其概念是“格物致知”逻辑推演中必然包含的部分(由格物穷理,到作用于内心),并在后世儒家学者(尤其是宋明理学家)的阐释中得以明确和发扬。朱熹在注解《大学》时,对“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关系的深入探讨,为理解“格心”提供了理论基础。王阳明的心学更是将“格物”直接指向“正心”,强调“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将“格心”作为修养的核心。
二、 引申含义:自我修养与道德内省
- 基于其本义,“格心”引申指个体自觉进行的道德修养活动和精神内省过程。它要求人们时刻审视自己的念头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如仁、义、礼、智、信),不断去除私欲杂念,使心归于纯正。
- 来源依据: 这种对内在道德修养的强调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孟子》中关于“尽心知性”、“养心莫善于寡欲”等论述,以及后世儒家学者对心性修养的重视(如程颢、程颐、陆九渊等),都体现了“格心”所代表的内省实践。清代编纂的《康熙字典》在解释“格”字时,也收录了“格,正也”、“格,量度也”等义项,为理解“格心”之“格”提供了权威的字义支持。
三、 哲学意蕴:心与理的合一
- 在宋明理学的语境中,“格心”更深一层指向通过穷究事物之理(格物)来体认内在于心的天理(良知),最终达到心与理合一的境界。无论是程朱理学强调的“即物穷理”以“豁然贯通”,还是陆王心学主张的“心即理”、“致良知”,其终极目标都是实现内心的澄明与天理的朗现,这正是“格心”的最高追求。
- 来源依据: 这一层面的含义集中体现在宋明理学家的著作中。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王阳明的《传习录》等经典文本,系统阐述了通过格物(格心)实现心性修养与天理体认的哲学路径 。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在解释相关词条时,也必然要参照这些核心哲学文献所奠定的意义。
“格心”一词,源自儒家修身传统,核心含义是通过内省和探究事理来端正思想、匡正内心。它强调内在道德的自觉修养(引申义),并蕴含着追求心与理合一的深刻哲学目标(哲学意蕴)。其概念虽非直接出自最古老的经典原文,但却是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思想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和逻辑延伸,在宋明理学的心性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格心”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解释,主要可分为古代经典含义、哲学引申义及现代简化用法:
-
古代经典含义(源自《礼记》)
- 归正之心:指通过道德教化使民众产生向善、归附的意愿。如《礼记·缁衣》提到“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强调以德礼引导民心而非强制约束。
- 匡正思想:明代王阳明提出“格心”为道德修养方法,主张通过自我反省纠正思想,如“民虽格面,未知格心”(《王文成公年谱》),即外在行为规范后需进一步内化。
-
哲学引申(心学范畴)
陆王心学将“格心”视为认识论与修养论,认为需“发明本心”,即通过内省去除私欲遮蔽,恢复良知本性。如王阳明强调“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
现代简化用法
现代汉语中,“格心”常被解释为“用心、努力”,强调专注与投入的态度。例如“做事需格心”即指全力以赴、不敷衍。
使用场景:
- 古代经典用法多用于讨论儒家教化思想;
- 哲学引申义适用于心学理论分析;
- 现代用法则偏向日常鼓励性表达。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或哲学解析,可参考《礼记》相关篇章及王阳明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把住笔格不数裁恨巉崄絺章绘句出糗打寒战打夜作碘酊丁奚低气压多时饵治奉呈烽火相连猦貍锋颖负板敷张改椎瞽工盍旦衡梁虹旆花水笏带隳败胡哨践居夹细结案楬豆警卡酒母吉祥坐开岁揦子流害马舆梅雨免身冥鸿啓动奇度青徐然诺圣人之年升荫失群视为畏途殊辙殊状谈吐讨破无论如何显故仙华先志狭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