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孝服用细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仪礼·丧服》:“緦麻三月者。”《穀梁传·庄公三年》“改葬之礼緦” 唐 杨士勋 疏:“五服者,案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緦麻是也。” 汉 贾谊 《新书·六术》:“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故復有麤衰,齐衰,大红,细红,緦麻,备六,各服其所当服。”《周书·李穆传》:“兄弟子姪及緦麻以上亲并舅氏,皆霑厚赐。”《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敕:‘姨舅既服小功,舅母不得全降,宜服緦麻,堂姨舅宜服袒免。’”
缌麻是中国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一种礼制,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缌麻是古代丧服「五服制」中最轻的等级,其丧服用细麻布(缌)制成,服丧期为三个月。五服制度按亲疏关系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中缌麻适用于血缘关系较远的亲属。
二、服制对象
三、历史依据 该制度最早见于《仪礼·丧服》记载「緦麻三月者」,唐代杨士勋在《穀梁传》注疏中进一步说明五服体系。服制设计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的伦理观念,通过服饰材质和服期区分亲疏等级。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仪礼》《穀梁传》等经典文献记载,具体实施细节可能因朝代礼制调整存在差异。
缌麻(sī má)是一个中国汉字词语,表示用麻线缝补或制作衣物。
缌麻的部首是糸(纟)和艹,拆分后的笔画为12画。
缌麻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缌和麻曾经是两个独立的词语,后来合并成为缌麻。在繁体字中,缌麻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中的写法有时与现代稍有不同。而缌麻的古汉字写法是「絲縻」,这个写法在古籍和文物中仍能见到。
1. 她巧妙地用细麻线缝补了破损的衣物。
2. 他手巧地用缝纫机绣制了一件精美的缌麻衣裳。
缌麻的相关词语有缝补、缝纫、麻线等。
缌麻的近义词包括绣花、刺绣、纺织等。
缌麻的反义词可以是整理、拆卸、废弃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