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pple;undulate] 飘荡;起伏不定
湖水荡漾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见“ 盪瀁 ”。
(1).水波微动。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 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元 揭傒斯 《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洞庭秋月》诗:“灝气自澄穆,碧波还荡漾。”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寺四周皆水,碧漪荡漾。”
(2).引申指物体在水中起伏波动。 宋 邹登龙 《采莲曲》:“兰橈荡漾谁家女,云妥髻鬟黛眉嫵。” 阿英 《盐乡杂信》十一:“我们便雇了四只小舟,并行于 西湖 之中,荡漾于微波之上。”
(3).思想、情绪等起伏波动。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七:“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 唐 刘眘虚 《江南曲》:“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水浒传》第四五回:“这贼秃淫心荡漾。”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十:“一股喜孜孜的味道在心里荡漾。”
(4).飘扬;飘拂。 宋 梅尧臣 《伤白鸡》诗:“犹看零落毛,荡漾随风吹。”《水浒传》第一回:“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驱驰紫陌中。”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端午龙舟》:“兰橈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提琴的哀怨的调子在空中荡漾。”
(5).引申为吹拂。 萧红 《生死场》六:“小风开始荡漾田禾,夏天又来到人间,叶子上树了。”
(6).浮动;浮现。 唐 郑谷 《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诗:“ 芜湖 春荡漾,梅雨昼溟濛。” 清 余宾硕 《莫愁湖》诗序:“山色湖光,荡漾几席。” 老舍 《四世同堂》二六:“笑的声音断了,笑的意思还在脸上荡漾着。”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荡漾汉语 快速查询。
“荡漾”是一个汉语动词,形容水波或类似水波的动态,既可指具体的水面起伏,也可引申为抽象事物的起伏回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荡漾”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水波起伏波动
本义指液体表面因外力作用产生连续起伏的波纹,例如“湖水随风荡漾”。这一用法可追溯至唐代诗歌,《全唐诗》中已有“碧波荡漾摇空山”的描写,展现水波绵延的动态美感。
情感、声音等抽象事物的起伏回荡
引申义用于描述情感、歌声、香气等抽象事物的流动与扩散。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歌声荡漾在夜色里”,将听觉感受与水波意象结合,增强表达的画面感。
从构词角度看,“荡”为水部,本义与水流相关;“漾”原指水流悠长,二者组合后强化了波动持续的状态。在古汉语中,“荡漾”亦可用于形容光影摇曳,如《红楼梦》中“烛光荡漾”的描写。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语境,兼具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修辞效果。
“荡漾”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dàng yàng,主要指水面起伏波动,也可引申为情感、声音等的起伏或飘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水面波动
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如“湖水荡漾”“碧波荡漾”。例如:“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引申为物体或情感的起伏
通过以上解释可以看出,“荡漾”既可用于自然景象的具象描绘,也可表达抽象情感的起伏,是汉语中兼具形象与意境的词汇。
闇中百舌鸟草履虫铲薙充甸网船体聪叡大寳局大坡雕砖东巴文顿辱肥效覆巢该摄高德宫姬诡雅异俗桂樽孤劭筕簹浩丽合浦僵劲鬋鬒伉俍历聚陵慢六边形柳带妙解宓戏扑哧潜窃阳剽侨处擎架清襟人和认屐人员丧服尚子瘆得慌设作十二相属世箴蜀茶説破嘴夙素停壅痛贬晚荣萎黄文礼下瞰宪度项巾谐漫系狗当系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