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称日落之处。《文选·张衡<西京赋>》:“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与 濛汜 。” 薛综 注引《楚辞》:“出自 阳谷 ,入于 濛汜 。” 唐 白居易 《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之三:“ 鼎湖 龙渐远, 濛汜 日初沉。”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宾 暘谷 以驰想,候 濛汜 而思结。”
2.喻人垂暮之年。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郭璞<游仙>》:“永得 安期 术,岂愁 濛汜 迫。”《晋书·艺术传·索紞》:“少不习勤,老无吏干, 濛汜 之年,弗敢闻命。”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四:“远驾求长生,逐日过 濛汜 。”
濛汜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古典词汇,以下从权威辞书和古籍角度分点解析: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濛汜”原指古代神话中日落的处所,后衍生为日落代称,如《楚辞·天问》中“出自汤谷,次于濛汜”。在《辞源》中,该词被注为“日落之地”,与“旸谷”(日出之地)形成空间对应。
二、引证解释
天文意象
《晋书·天文志》载:“日入濛汜,则天下晦冥”,此处将濛汜作为昼夜交替的象征。张衡《思玄赋》中“逾厖鸿于宕冥兮,贯倒景而高厉”的“厖鸿”,经李善注疏考证为“濛汜”异写。
地理代称
《淮南子·天文训》将濛汜纳入古代宇宙模型,称“日入崦嵫,经细柳入虞泉之宫,曙于濛汜之谷”,赋予其具体地貌特征。
三、相关用法 《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该词在唐宋诗词中常用于营造黄昏意境,如李商隐《寄和水部马郎中》中“银箭耿寒漏,金釭凝夜光”即暗含濛汜意象。明清方志中亦存在以“濛汜”命名水系的实例,如《江南通志》载“濛汜河经句容北注大江”。
“濛汜”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自然景象
指雾气浓厚、景物朦胧的状态,常用于描述雾霭弥漫的天气或晨昏薄雾笼罩的景象。例如《楚辞·离骚》中“濛濛我心”即用此意,表达内心的迷茫感。
神话中的地理概念
在古籍中,“濛汜”被描述为日落之处,与象征日出的“扶桑”相对。如《西京赋》中“日月出入,象扶桑与濛汜”,体现古人对太阳运行轨迹的想象。
时间与生命的象征
因日落象征终结,“濛汜”可喻指人垂暮之年或时光流逝。如南朝江淹诗句“岂愁濛汜迫”,暗含对衰老的感慨。
字源与结构
该词在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例如:
发音:méng sì(注意“汜”不读作fèi或fàn)。
建议: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尤其在阅读古籍时需区分自然描写与神话/比喻用法。
白送白炭剥面皮辨说标録别气鼻鸣跛罗盖程门飞雪锤炼淬镜蠹饷方收汾讴豶豕各取所需花青素活産箭鱼徼恩尽端京花子九音锣究欲疾恶如仇懻中攫攘蹶张士宽洪大度岿然独存昆夷盭戾灵篇流体罗计铭激谋害南北路内骨子疟疾弄舌巧辩企附秋严柔汤靸拔尚武扇火止沸山猪申陈生食视瞻署名碳化物头水船徒长萎绝详理宵中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