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称日落之处。《文选·张衡<西京赋>》:“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与 濛汜 。” 薛综 注引《楚辞》:“出自 阳谷 ,入于 濛汜 。” 唐 白居易 《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之三:“ 鼎湖 龙渐远, 濛汜 日初沉。”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宾 暘谷 以驰想,候 濛汜 而思结。”
2.喻人垂暮之年。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郭璞<游仙>》:“永得 安期 术,岂愁 濛汜 迫。”《晋书·艺术传·索紞》:“少不习勤,老无吏干, 濛汜 之年,弗敢闻命。”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之四:“远驾求长生,逐日过 濛汜 。”
“濛汜”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自然景象
指雾气浓厚、景物朦胧的状态,常用于描述雾霭弥漫的天气或晨昏薄雾笼罩的景象。例如《楚辞·离骚》中“濛濛我心”即用此意,表达内心的迷茫感。
神话中的地理概念
在古籍中,“濛汜”被描述为日落之处,与象征日出的“扶桑”相对。如《西京赋》中“日月出入,象扶桑与濛汜”,体现古人对太阳运行轨迹的想象。
时间与生命的象征
因日落象征终结,“濛汜”可喻指人垂暮之年或时光流逝。如南朝江淹诗句“岂愁濛汜迫”,暗含对衰老的感慨。
字源与结构
该词在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例如:
发音:méng sì(注意“汜”不读作fèi或fàn)。
建议: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尤其在阅读古籍时需区分自然描写与神话/比喻用法。
《濛汜》(méng sì)这个词指的是雾气浓密或是雨雾交织的景象,多用于描述天气状况或自然景观。它由部首氵(三点水)和音符目组成,总共10个笔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籍《诗经》中的《鄘风·采葛》:“汜则既明,翩翩其雨。”在古代,人们用“汜”来表示雨,后来引申为雾气浓密的意思。而又加上“濛”字,表示雨雾交织。所以,“濛汜”形容的就是雾气浓密、雨雾交织的景象。
在繁体字中,濛汜分别写作“濛”和“汜”,没有变体。繁体字的字形更加复杂,笔划繁多,和简体字有所不同。
古时候,濛汜的字形还有一些变化。例如《广韵》引《世说新语注》记载:“河濛湿地,到处皆沾。”此处的“濛”字形像是由雨天和水组成的,表示雨水浸泡湿地。
例句:
1. 晨雾朦胧,整个村庄被濛汜所笼罩。
2. 这幅画所描绘的山水画面,恰如濛汜迷蒙的仙境。
组词:
1. 千濛万汜(形容雨雾弥漫,茫茫一片)
2. 濛汜如雾(形容雾气浓密)
近义词:
蒙蒙细雨、迷雾弥漫
反义词:
晴朗明亮、晴空万里
阿叱鞍勒鲌鲜碑本捕醉仙唱善疵拙篡伪错臂错金道童等类冬衣斗峭贩负沸潭坟院告发给发耿亮闳钜回煖婚婣检求恳到夸荐烈假陵跨梨云梦沦洄虑外蛮虏叛国潘天寿批亢捣虚劈腰气候倾家荡产全别赛龙舟三朝僧寺上八洞上德不德山菌石阑干梳篦水菽赎价鼠屎污羹獭爪天朗气清替差抟跃完惜屋里的夏季宪臣校曹谢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