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辨的意思、订辨的详细解释
订辨的解释
亦作“ 订辩 ”。订正辨明。《蕙风词话》卷三引 金 李治 《与翰苑诸公书》:“肯容我窜名玉堂之署,日夕相与刺经讲古,订辨文字,不即叱出。” 黄濬 《花随人圣盦摭忆·陈衎记戚继光与俞大猷事》:“唯 倭 寇与 日 本迺为二事,世俗混淆,正须订辩。”
词语分解
- 订的解释 订 (訂) ì 改正,修改:订正。考订。校(刼 )订。修订。 约定,立(契约):订立。订购。订约。 用线、铁丝、书钉把书页、纸张连在一起:装订。 制定:订计划。 评议:“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
- 辨的解释 辨 à 分别,分析,明察: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笔画数:; 部首:辛;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订辨"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从构成语素及古籍用例中分析:
一、语素解析
- 订:本义为"评议、考订",引申为"校勘、修正"。《说文解字注》强调其"平议"特性(段玉裁注:凡言语歧出而后定谓之订)。
- 辨:本义为"判别、明察",《玉篇》释为"别也",强调对事物差异的辨析能力。
二、词义综合
"订辨"指通过严谨的考据与辨析,对文献、史实或理论进行校正与明辨的过程,包含双重动作:
- 订正讹误:校勘文本错漏(如《四库全书总目》载清代学者"订辨经史疑义")
- 辨明真伪:厘清事实本质(如章学诚《文史通义》主张"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三、权威典籍佐证
虽未见于《现代汉语词典》,但清代朴学著作频现该词用法:
- 文献校勘: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通过训诂"订辨宋儒理气之说",体现考据学方法论。
- 史实考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以金石证史,对纪传体"多所订辨"。
- 学术辨伪:崔述《考信录》系统"订辨先秦典籍真伪",开创古史辨派先河。
四、现代应用场景
该词现多见于古籍整理与学术批评领域:
- 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的"校勘记"包含大量订辨成果
- 陈垣《校勘学释例》提出"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四法,构成系统性订辨框架
学术提示:该词需与形近词严格区分:
- 订辩:侧重争论(如《朱子语类》"往复订辩")
- 订辨:侧重考辨(如《四库提要》称惠栋"精于订辨")
主要参考文献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商务印书馆整理版)
- 陈垣《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出版社)
- 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古典文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订辨”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订辨”亦作“订辩”,核心含义为订正辨明,指通过考据或讨论来修正错误、澄清事实。该词强调对文字、观点或事物的真伪、优劣进行严谨判断。
二、详细释义
-
词源构成
- 订:指修改(如“订正”)、约定(如“订立”);
- 辨:指辨别(如“分辨”)、争论(如“辩驳”)。
两字组合后,侧重于通过考订与辨析达成明确结论。
-
应用场景
多用于学术研究、文献校勘或争议性讨论中。例如:
《蕙风词话》引金代李治书信:“订辨文字,不即叱出。”
此例指通过严谨讨论来修正文字错误。
三、注意事项
- 与“订辩”的关系:二者为异形词,含义相同,但“辨”更强调分析,“辩”侧重争论。
- 现代使用:该词较为书面化,日常交流中更常用“修订”“辨析”等替代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蕙风词话》或金代李治相关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爆击逼切逋亡称快笞斗重唱仇雠道顺顶门鍼断井頽垣独帚膏子句当厚币簧蛊桓山鸟还阳礓石降佑绞脸夾衫金鞴鯨猾紧脉禁末咎慝记游拘愞嗑牙嘹嘴洛滨笙闷苦昵依醅酿嫖姚噼呖啪啦弃甲清眇青头鸡亲札栖志鹊罏确切曲平癯颜闰余乳兽三日耳聋山阴客事须豕炙兽工厶乙台扇田鸡炮同心合德唾盂望阀无梁桶相契仙露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