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打击、施压力于已有灭亡征象的国家。《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 孔 传:“弱则兼之,闇则攻之,乱则取之,有亡形则侮之。”《旧唐书·武宗纪》:“夫天之所废,难施继絶之恩;人之所弃,当用侮亡之道。” 宋 王安石 《敕牓交趾》:“天示助顺,已兆布新之祥;人知侮亡,咸怀敌愾之气。”
“侮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侮亡”指对已有灭亡征兆的国家施加打击或压力。该词由“侮”(欺侮、轻慢)和“亡”(灭亡)组合而成,强调通过外部干预加速濒临崩溃的政权的灭亡进程。
最早见于《尚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孔颖达注释为“有亡形则侮之”。后常用于古代政治文献,如《旧唐书》提及“当用侮亡之道”,王安石在《敕牓交趾》中写道“人知侮亡,咸怀敌愾之气”。
该词反映了古代政治博弈中的现实策略:
虽为古汉语词汇,但其体现的“趁虚而入”策略仍可见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霸权干预行为。需注意使用时多带有历史语境色彩,当代正式文本中较少直接使用。
注:如需更多例句或语义演变分析,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来源2)及诗文迷(来源7)的详细解析。
侮亡,是指轻视、蔑视他人并使其丧失自尊、地位或生命的行为。
侮:从人部,乌字旁,8画
亡:从亠部,亡字旁,3画
侮亡的来源是由于许多个体或群体的偏见、歧视、欺凌等因素导致他人受到伤害,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侮亡的繁体字为「弄亡」。
在古代,「侮亡」的写法与现代大致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1. 他因被同学侮亡而从学校退学。
2. 年长者的嘲笑和侮亡对年轻人的自尊心造成了巨大伤害。
主要组词:侮辱、侮慢、亡羊补牢、诋毁。
羞辱、奚落、瞧不起。
尊重、鼓励、赞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