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藻的意思、凫藻的详细解释
凫藻的解释
亦作“ 鳧薻 ”。谓凫戏于水藻。比喻欢悦。《后汉书·杜诗传》:“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鳧薻。” 李贤 注:“言其和睦欢悦,如鳧之戏於水薻也。” 北周 庾信 《齐王进赤雀表》:“臣等预观休徵,情迫恒庆,不任鳧藻之至。”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抚士乐同於鳧藻,伐谋动契於龟蓍。”
词语分解
- 凫的解释 凫 (鳬) ú 水鸟,俗称“野鸭”,似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同“浮”。 〔凫茈〕古书上指“荸荠”。 同“洑”。 笔画数:; 部首:几; 笔顺编号:
- 藻的解释 藻 ǎ 隐花植物的一大类,无根、茎、叶等部分的区别,有叶绿素可以自己制造养料,种类很多,海水和淡水里都有,极少数可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地方:水藻。海藻。小球藻。藻类植物。 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亦包括某些
网络扩展解释
“凫藻”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字面意思
“凫”指野鸭,“藻”为水草,字面意为“野鸭在水藻中嬉戏”。这一画面常被引申为和谐欢悦的场景,如《后汉书·杜诗传》中形容士卒“如凫之戏于水藻”。
2.比喻义
主要用于比喻和睦、欢愉的氛围,尤其用于描述将士同心、上下融洽的状态。例如:
- 《后汉书》提到“士卒凫藻”,指军队内部团结和谐();
- 北周庾信《齐王进赤雀表》用“凫藻之至”表达群臣庆贺的喜悦()。
3.用法与语境
- 文体:多见于古代文献、奏表或碑文,如唐代司空图《复安南碑》中描述军事谋略与士气的契合()。
- 现代使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生僻词,偶见于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领域。
4.扩展说明
该词通过自然意象(野鸭戏水)传递人文情感,是中文“托物喻情”的典型用法。类似表达还有“鱼水情深”“莺歌燕舞”等,均以生物活动映射人际关系或社会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二
凫藻(fú zǎo)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水鸭草”,指的是水鸭潜入水中所吃的水生草类植物。
拆分部首和笔画:凫(鸟部,3画)和藻(艸部,18画)。
来源:凫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中的《鸱鸮》篇,其中有一句:“凫于水中,藻红于陵。”意思是水鸭潜入水中,水中的水生植物也因此呈现红色。
繁体:凫藻的繁体写法为「鳧藻」。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字典《说文解字》中,凫藻的写法是「鳧」和「藻」。
例句:湖面上浮着一片片凫藻。
组词:凫藻并没有常见的组词。
近义词:水鸭草的近义词可以是“水草”。
反义词:水鸭草的反义词可以是“陆生植物”。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