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官晨集准备朝拜之所。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旧百官早朝,必立马于 望仙 建福门 外,宰相于 光宅车坊 ,以避风雨。 元和 初,始制待漏院。”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吕许公知许州》:“明日早, 张公 令院子尽般閤子内物色归家,更不趋待漏院,只就审官东院待漏。”《水浒传》第一回:“文武百官商议,都向待漏院中聚会,伺候早朝奏闻天子。”亦省称“ 待漏 ”。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时 微仲 为山陵使,行有日矣, 辙 见之待漏,语及 河 事。”
待漏院是古代中国宫廷建筑中的重要场所,特指官员在凌晨等待上朝前暂时休憩、整理仪容的殿阁。其名称源于“待漏”二字:“漏”指古代计时工具“漏壶”,象征时间;“待”即等候,合指官员于宫门开启前依更漏时刻在此聚集等候觐见皇帝。
待漏院多建于宫门附近(如北宋汴京宣德门侧),是唐宋时期中央官制礼仪化的产物。官员需于五更前抵达,在此整理朝服、推敲奏议,直至宫门开启后依序入殿朝参。其存在体现了古代官僚制度的严谨性,也缓解了官员凌晨奔波之苦 。
北宋政治家王禹偁的名篇《待漏院记》赋予其深层政治寓意。文中将宰相于待漏院中的所思所虑分为“贤”“奸”“庸”三类,强调重臣应以“思天下之忧”为己任,使待漏院成为规劝执政者勤政恤民的象征符号 。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待漏院设有厅堂、回廊及休憩隔间,陈设简朴。其运作严格遵循《唐六典》《宋会要》等典章规定的朝仪时序,是古代宫廷空间礼法秩序的物质载体 。
权威参考资料:
“待漏院”是古代中国与官员朝会制度相关的场所,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待漏院”指百官在凌晨等待上朝前暂时休息或聚集的场所,主要用于官员在宫门外等候宫门开启、准备朝拜皇帝。名称中的“漏”指古代计时工具“漏刻”,象征等待时间精准的朝会时刻()。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误释为“监狱”,可能与“待审”概念混淆。但根据历史文献及文学用例,主流含义仍指向官员朝会场所,需结合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唐国史补》《孔氏谈苑》等原始文献,或参考宋代官制研究资料。
暗昧白茎边限鼈饮不名一文阐缓喘嗽黛草雕剧第产蠹编二二八武装起义芳猷丰功茂德风行水上封押俯仰唯唯干细胞谷公诡力画雉活水揭席金敦静定靖节琴开版考按瞌睡鬼来潮陵逼龙御上宾沦翳伦质麻椎明断泥涴濆濞翩仙巧儿七月流火企至任抓掀三阳节石墈湿肉伴干柴饰智矜愚水牯四方之志贪得无厌套袖特牛恬虚贴衬托契外差偎亵县封相次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