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斗混江的意思、斗混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斗混江的解释

古时纸牌戏之一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纸牌始用三十张,即马吊去十子一门,谓之‘斗混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斗混江”是中国古代水战中使用的一种特殊兵器,属于钩拒类器械,主要用于破坏敌方船只或水寨设施。以下为权威词典及文献中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斗混江(dòu hùn jiāng)

指明代水军装备的带钩长杆兵器,顶端装有铁钩和利刃,作战时用于钩住敌船船舷、破坏船帆或缆绳,使敌船丧失行动能力。其名源自“混江龙”(水战器械的统称),强调在水面混战中“斗”(搏击)的功能特性。


二、形制与功能特征

  1. 结构设计

    长杆末端配倒钩铁爪,杆长通常超三丈(约10米),可伸缩组装,便于在战船上操作(《武备志·卷一百十一》)。

  2. 战术用途
    • 钩拉:破坏敌船平衡,制造接舷战机会
    • 割缆:切断帆索使敌船失控
    • 拒阻:推开火攻船或漂浮障碍物(《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

三、历史文献记载

  1. 《武备志》(明·茅元仪)

    “斗混江,柄长可三丈余,首置铁钩,遇贼船则钩其舷,众力拽之使覆。”

    明确记载其长度、构造及实战用法。

  2. 《汉语大词典》(1990年版)

    定义为:“明代水战器械,长杆带钩,用以钩拒敌船。”

  3. 《中国军事通史·明代卷》

    指出斗混江是戚继光抗倭水师的标准装备,在嘉靖年间东南沿海战役中广泛使用,专克倭寇小型快船。


四、命名溯源

“混江”取自“混江龙”(神话中搅动江河的神兽),喻指兵器在水面翻搅作战的威力;“斗”强调搏斗属性。该词属明代军事术语,清代后随水战形态演变逐渐淘汰。


参考文献来源

  1. 茅元仪. 《武备志》. 明天启元年刻本.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3. 军事科学院. 《中国军事通史·第九卷(明代军事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

网络扩展解释

“斗混江”是一个具有多重解释的词语,具体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分析:

  1. 纸牌游戏说(主流解释)
    根据、、等资料显示,“斗混江”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纸牌游戏,由“马吊”演变而来,使用30张纸牌(原马吊为40张)。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明确记载:“纸牌始用三十张,即马吊去十子一门,谓之‘斗混江’”,说明其规则与马吊类似但简化。

  2. 成语说(存疑或混淆)
    提到“斗混江”为成语,解释为“品行堕落、道德败坏”,但此说法未见于其他高权威性文献,可能与字形相近的其他成语(如“混江龙”)混淆,或存在释义偏差,需谨慎参考。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或地方性文献。若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扬州画舫录》原文或清代民俗类典籍,以纸牌游戏说为优先依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笃耨搬枒鞭镫边撩变羽秉钧轴虿介怅触朝衣东市词句村垣蹉蹋啗説巅峰睇观诋擿放光膏晷挂胆拐孤归控故曲寒慄鸿羽宦评讙迎胡打海摔借掇羁鸟进直絶妙好辞军武开祭款顺梨花雨灵敏度龙頟毛蚴儗不于伦评断锵金鸣玉撁索佥坐戚串犬服榷官人数宂细儒馆上等诗料黍饭说不齐説得起司阙送报所心贴谱题拂乌青